本文来源:律动BlockBeats
原文:CoinFund博客,原标题:《Whatwelookfor:the9corevaluepropositionsofcryptonetworks》
作者:JakeBrukhman
翻译/整理:0x96
CoinFund,专注于加密的投资与研究机构,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纽约布鲁克林,其团队横跨多个学科,将区块链开发工程、数学、财务分析、社会科学、产品等专业知识汇集在一起;他们从第一个分布式网络开始,就支持区块链技术的开发;CoinFund通过投资、专业知识和网络参与,积极塑造分布式技术的未来。)
在过去5年的区块链投资中,CoinFund团队确定了这样的投资基本原则:我们希望投资那些具备加密网络核心价值主张的产品,它们在与传统产品的竞争中是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在这样的基本原则下,团队在考察项目时,基本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这个产品需要以加密网络来实现吗?
以这种方式实现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该产品与现有企业或中心化方式相比,竞争力如何?
那么,被我们看上的加密项目都具备哪些特征?我们确定了9个核心价值主张。总的来说,当加密网络成为一种变革性创新的时候,将超过传统产品。
无许可,抵制审查
区块链能让整个网络具备抵抗中央控制和审查。
无许可的价值主张是开放的结合——就像拥有一个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并维护的开源代码的API一样——以及该API具备强有力的、可验证的保证。强保证的一个例子是不可变性,另一个例子是透明度。
CoinFund创始人JakeBrukhman
开放的、无许可的加密网络与中心化的现存者同台竞争,后者因为能利用他们的垄断力量扭曲整个开放市场和利用商业发展依赖的平台,这往往会使他们的用户处于一个不利地位。例如,亚马逊可以使用自家平台的数据与卖家竞争,或者Twitter通过修改其公共API,扰乱第三方业务以符合其自身的利益。
与上述不同的是,一旦在区块链建立了协议,加密的安全性就确保了相关方很难改变规则,并产生了抵制审查的价值主张。这一特点不仅适用于「国家审查」,也适用于任何反对网络合法规则的参与者。抵制审查无论技术上还是上都是一种对权力的制衡。
无国界性,可触达全球
利用无国界的价值主张,加密网络正在推进互联网中跨司法管辖商业区的概念。
区块链技术已经通过提高商业交易的效率和可行性,开辟一个新的跨境市场。
与过去的通信和金融技术不同,这些网络是一种不受边界束缚的互联网技术,这项技术让全球联网的智能手机、电脑和设备联系了起来。
因为要通过上百个国家和司法管辖的中央机构审查,无国界技术是很难成功的,但加密网络不受国界的阻碍,它作为一个全球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执行地方贸易,司法管辖权的关注点被下放到边缘,即辖区本身。
公共治理,治理即软件
区块链技术使资本、资源和组织的公共治理成为可能,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换句话说,它开创了一个治理即软件的时代,创建了包容、透明和数字化治理系统,整个系统管理的实际价值达数百万。
这不是一项只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加密网络的公共治理已经进入当下的市场。建立在其之上的应用——例如去中心化市场——已经在扮演公共产品或普通产品的角色。以前,我们习惯了由政府来管理这些公共产品,但现在,这种由用户直接参与公共治理的新模式成为可能。
最有趣的是,加密网络非常适合采用安全投票和决策系统的形式提供治理技术,它们本身开创了治理体系理论和实践的新纪元。今天,这个领域正随着分布式自治组织(DAOs)的快速发展而向前推进。
比特币全网未确认交易为9241笔:金色财经报道,据OKLink数据显示,目前比特币全网未确认交易数量为9241笔,目前全网平均算力124.84EH/s,24小时链上交易量427,069.51BTC。目前全网难度为15.78T,预测下次难度上调9.39%至17.27T,预计难度调整时间2020年7月13日。[2020/7/11]
分权,监管套利
分权涉及网络硬件、软件和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当我们说比特币不属于任何个人、组织或政府时,我们指的就是网络所有权是分布式的。网络的所有权和安全性在公共参与者之间共享——开发者、挖掘者和用户。
合作社和财团是以往权力下放的「传统」例子,但区块链网络将这种下放发挥到了极致,它允许个人甚至设备或AI成为网络的直接参与者、利益相关者和受益者。
分权最具突破性的一个方面是,它制造了大规模的监管套利。以前那些关心和保证公司实体合法合规的监管机构,现在必须适应数字化原生系统,并能够按照严格的程序化规则操作。这样的情况下,加密网络无法很好地适应监管框架,以及在不需要传统许可的法律或实际要求的情况下确保消费者权益保护。
反垄断的价值捕获
动态 | Pantera旗下比特币基金6年来历史收益超163.8倍,过去12个月收益率61%:区块链投资机构Pantera Capital发布了旗下比特币基金收益情况。要点如下:1.该基金成立6年来,扣除基金管理费后历史总收益超过163.8倍,跑赢比特币表现;2.截止7月7日,该基金前12个月的收益率为 61%;3.该比特币基金的投资者平均持有时间为771天。[2019/7/24]
加密网络是一种主张协调的技术,当特定的参与者群体变得过于强大并开始实行专制或糟糕的网络治理时,它可以创建保护措施和行使强大的追索权。
就像在软件中一样,分布式网络可以被那些不同意当下做事方式的参与者进行分叉,整个开放的市场可以决定哪个版本的网络更适合,当然它们也可以共存,以供消费者选择。
争议的分支是这样一种捕获抵抗机制:当参与者不能就网络的一组通用规则或参数达成一致时,双方可以分道扬镳。「Ragequitting」是另一种漂亮而简单的示范,能防止专制的多数人在DAO中携公共资金出逃。
总之,反垄断的价值捕获是保护整个加密网络不受垄断和资本控制的强大机制。
相互化,二级市场的机会
维基百科将相互化定义为「股份公司将法定形式转变为共同组织或合作社的过程,这样情况下,公司大部分股份归员工或客户所有了。」这算是公司上市的另一种方式。
比特币价格涨回1万美元:截止至30日早间9点半,比特币价格收于10270美元,涨回1万美元价格。ETH、LTC、ETC价格也呈现止跌回升的现象,目前价格浮动较大,投资者注意风险。[2017/11/30]
由于拥有代表参与者的原生数字资产,因此大多数加密网络本质上是相互的。相比之下,很多提供通讯、数字服务和物流等现代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司目前都属于私有,这样的组织往往是由那些按自身利益行事的高管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代理问题和腐败的可能性。
那么,为什么相互化是区块链的一个重要方面呢?相互化使得个体真正拥有——而不仅仅是使用——商品和资源的权利。正因为拥有真正的所有权,这创造了以前不存在的二级市场,这对无论是数字的还是实体的各种商品市场,都存在着巨大的增长机会。
隐私与安全
与很多中心化的应用程序不同,加密网络非常重视密码学原语及其安全性。作为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共系统,加密网络经历了一个不断抵抗妥协和安全升级的过程,才让它成为了当今生产环境中最安全的IT系统之一。区块链技术还提供加密保证——比如强大的身份验证和交易验证——这是此前的系统没有动力或核心能力提供的。
加密网络可以通过端到端加密、隐私交易和自主主权数据等提供金融和信息隐私服务。由于区块链不是由控制私有数据并拥有经济利益的一方所拥有,隐私是由用户所有的。在这些网络中,用户可以真正拥有并受益于属于他们数据的价值。
无需信任,但结果是确定的
加密网络,尤其是智能合约平台,为商业创造了一个经济基础,各方可以在交易风险显著降低的情况下进行商业交易。无论是交易的透明度,还是可验证性和自动化都为区块链提供无需信任的基础,而如今很少有原来的系统能提供这样的保证或有动力这样做。
以太坊和类似平台的核心价值主张是:通过加密保证经济交易能够在高确定性的结果下进行。这是一种有效的模式,可以减少因交易对手自身的风险、中介机构,以及因解决纠纷而产生的价值损失。
加密经济学,递归激励
使用智能合约与数字资产设计财务激励机制(通常被称为加密经济学)的能力,是区块链技术整体上带来的最具创造性的价值主张。基于机制设计的博弈论研究,加密经济学将经济理性行动者的博弈行为可能付诸了实践。
此类机制包括了PoS、去中心化交易、智能合约拍卖、代币分配、硬件和软件挖掘、去中心化预言机、链上纠纷解决方案、收益耕作和流动性挖矿等等。这种机制的设计空间大得令人困惑,而实现的成本却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从长远来看,加密网络的可行性取决于它们提供可持续的市场、协议和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要能取得基本的有价值的成果。但是,由于加密经济学使这些网络能有效地驾驭这一阶段,这让它们拥有了与中心化的对手,或其他加密网络进行角逐的竞争力。
在加密经济学中,一个特别有趣的范例是递归激励,代币代表了在整个加密网络中未来产生现金流的权利。早期的网络参与者可能出于投机目的交易代币,但他们创造了网络资本,这代表了整个网络的最初价值。从本质上说,递归激励有助于网络自身融资,探索了一个融资的新模式,也为个体创造了新的投资机会。
结论
简言之,以下是我们在评估区块链产品时会关注的几点内容:
采用了无许可、无国界的区块链技术,能实现高度的去中心化、隐私性和安全性;
能建立起有效的公共管理和公平的代币分配机制,还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改进其治理系统,不遗余力地为用户坚持反垄断的价值捕获原则;
能够创造真正的资产和资源所有权,能够激活二级市场,并释放价值;
执行不错的加密经济机制,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具备高度竞争力,代币发行、分配和释放的引导机制机制尤其重要。
作者简介:JakeBrukhman,CoinFund创始人,开发工程师、投资者、加密经济系统与去中心化网络的研究者,曾是TritonResearch首席技术官,亚马逊TPM。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