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剑
来源:?王剑的角度
本文内容来自旧有研究成果的重新汇编,原文请见文中引用。
本文对数字货币的信息来自央行现有表态,与最终方案可能有差异。
一、现有货币体系
我国现有的货币体系,是较为典型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即,央行向银行发行基础货币,然后银行以基础货币为准备金,向居民发行广义货币。
注意,银行发行广义货币时,不是把自己持有的准备金发给居民,而是凭空签发广义货币。只要当持有存款的居民来向银行提款时,银行才会动用准备金,把准备金交付给居民。
由于不会全部存款人一齐来提款,因此银行发行的广义货币可以远大于银行自己真实拥有的准备金。这就是“不完全准备金制度”。比如,我国目前银行拥有基础货币仅30万亿元左右,但广义货币余额已在200万亿元左右,高达6倍多。央行用法定准备金率等监管指标来控制这一倍数。
具体的二级银行体系的介绍,请详见我们此前的系列教程《金融大表哥的财政货币平衡分析精要》。
但是,2016年央行要求第三方支付公司将客户备付金余额全额上交至央行后,上述二级银行体系发生一点变化,即多了一方支付公司。支付公司不允许吸收存款,因此居民存入支付账户的金额,被要求全额转交至央行,此时,支付公司目前有点类似“完全准备金制度”的银行。目前,这部分余额为1.34万亿元。
Fedi CEO:到年底,比特币作为最有效、最安全解决方案的潜力将愈发凸显:5月21日消息,Fedi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Obi Nwosu在迈阿密比特币大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比特币拥有“最快、最便宜、最简单、最去中心化和最安全”的生态系统,这一点“越来越难以否认”。他预计,到年底,这一点将变得更加明显。Nwosu表示,无论目标是开发功能、建立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网络,还是赋予当地社区权力,比特币是最有效、最安全的解决方案,这一点正变得“越来越明显”。然而,他认为除了比特币之外,还有其他加密货币的发展空间。他设想了一个“多币未来”,并将其与音乐的进化相比较。[2023/5/21 15:16:47]
我们用一张图来呈现上述整个货币体系的结构:
上述①②③④是居民持有的全部可以快速用于支付的余额。但③未计入M2,因此①②④之和为M2。对于这一点,我们认为是一个统计漏洞,居民持有的支付账户余额,本身就能够履行支付等职能,应该计入M2,并且应计入M0。
可见,目前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约30多万亿元,这是真正意义的我国法定货币人民币,在国内具有清偿一切债务的法定能力,任何人不得拒收,这就是“法偿性”。然而,银行发行的存款,严格意义地讲不是真正意义的人民币,而是一种可以向银行提取人民币的凭证,不具有法偿性。也就是说,如果收款人、债权人怀疑自己的开户银行会破产,他有权拒收客户的银行转账支付。支付公司的支付账户余额则是支付公司向居民的预收账款,是商业信用,也是提取人民币的凭证,信用水平就更低了。
MicroStrategy首席执行官:比特币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能源利用方式:金色财经报道,据官方推特消息,MicroStrategy首席执行官Michael Saylor今日在迈阿密举行的比特币2021大会上表示:“我对我所有的传统投资策略都失去了信心。当我发现比特币时,我想,这是大型科技货币网络上的数字黄金,它会上涨100倍,我应该尽可能多地购买。那些无法杀死比特币的东西会使它变得更强大。我认为比特币是人类迄今为止提出的最有效的能源利用方式。比特币是整个经济世界中最安全、最可靠、最确定的东西。比特币正在将风险资产货币化,比特币修复了一切。比特币让整个金融体系回归理性,将自由和财产权还给了人类。如果您的公司正在为世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请用比特币做点什么。比特币是80亿人的希望。”[2021/6/5 23:13:24]
二、央行数字货币是现金的一部分
根据现在央行披露的数字货币的有关信息,此数字货币跟比特币等完全不是一回事,而是数字人民币,就是在纸币、硬币之外新设了一种数字货币,和纸币、硬币一样属于上图中的“现金”部分。它本身就是真正意义的人民币,具有法偿性。我们认为称之为数字现金、电子现金、数字M0更为准确。
金色相对论丨庞华栋:区块链最有可能帮助人工智能用一种比较低成本、分布式的方式获取数据:在本期金色相对论上,在谈到区块链和AI如何融合时,微积分发起人庞华栋表示,人工智能最大的痛点,我觉得是数据的获取。但是这方面,我认为区块链最有可能帮助人工智能用一种比较低成本,分布式的方式获取数据,然后通过激励机制以及好的经济模型来促进人工智能数据的获取和存储。这是我看来最有可能将区块链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方法。[2018/7/17]
因此,这一种数字现金完全没有改变现有的“央行-银行”二级银行体系,只是现金部分多了一种新的存在载体。
事实上,数字现金本身也不是新鲜事物,现在带有闪付QuickPass标记的银联芯片卡就是支持电子现金的。以下部分可能有点像广告,但我们真的没收广告费。
芯片卡的芯片其实就能起到电子钱包的作用,即把银行里的存款取出来,但不是取为纸币、硬币的形式,而是取为电子现金的形式,存放到这块芯片中。芯片中的电子现金就和纸币一样,不记名、不持失,使用的时候直接资金转移到对方的电子钱包中去,和纸币的交付非常类似,只不过双方都需要一个存放、读写电子现金的装备,比如这块芯片,以及读写电子现金的装备,称为“读卡器”。
Golem首席执行官:ETH是目前最有希望的区块链平台:据thenextweb消息,Golem首席执行官Julian Zawistowski表示,ETH是迄今为止最有希望的平台,目前看不到另一个接近它的平台。当被问道关于ETH的可伸缩性问题和Golem是否会考虑从该平台迁移的问题时,Zawistowski表示,希望与区块链有更多的互动。如果ETH能有更好的发展,Golem也将在ETH扩大发展规模。同时表示,ICO无助于加密货币市场。[2018/5/18]
上图来自2016年移动支付网的一篇报道,展示的是一种便携的读卡器,“银联迷你付”终端。可见,这东西并不是新鲜事物,问世多年了,现在最新款跟上图有所区别,其官网上有展示:
但我相信,除了像我们这些从业人员之外,大部分朋友估计都没见过这东西。可见,这东西市场认可与推广效果不算好,那么必然是有其原因的。
其实,最大的缺点还是这产品需要两大硬件的支持:芯片卡和读写装备。如今,在手机银行或支付公司的APP上直接就能账户支付,连实体银行卡都不用带身上了,更没有人会再愿意带上读写装备。但这一缺点现在好像解决了,因为后来有了云闪付,也算解决了硬件问题,直接手机上就能操作了,把手机就当成电子钱包,可以把电子现金装在里面,省去了带硬件的麻烦。
美国信用社行业区块链联盟CULedger开发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据Coindesk报道,美国信用社行业区块链联盟CULedger正在与分布式账本创业公司Hedera合作开发一种公有的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2018/5/2]
此时,还有一个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即:电子现金的属性,决定了它是保存在本地硬件中的,不像存款是记录在银行账户中。那么,如果加密技术不过硬,被破解了,电子现金就有被复制、粘贴的可能,从而实现“双重支付”。现在的银行卡芯片或其他硬件当然都有了顶尖的加密技术,但技术随时在进步,坏人的技术也在进步,谁也无法保证永远不会被破解,然后把里面的电子现金进行复制。这和纸币的伪币还不一样,伪币至少还是假的,这个复制的电子现金则和原物一模一样,两个都是真的,于是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而且,传统现金还有一项优势是匿名性。电子现金虽然不记名,但由于是从你的芯片卡里支付出去的,真要追溯起来说不定还是有办法的,因此现金的匿名性也存疑了。
最终,因以上种种原因,电子现金未大面积推广。
这些安全、匿名等问题,经过先驱们几十年的努力,在不对称加密、分布式记账、盲签名等技术成熟之后,有望得到了较好地解决。
因此,央行新研发的数字货币,虽然属性上仍然是电子现金,仍然归于M0和银行库存现金,但是,由于采用的新的区块链技术,有望在流通环节改善一些安全等现存问题。因此,有其积极进步的意义。
但是,能否大面积推广呢?这一点,还是要看数字货币和现在流行的银行、支付公司的账户支付之间的竞争,看哪种支付更便利。这一点,我们拭目以待。
三、会显著影响银行业吗?
然后,我们还可能得考虑一种可能:如果央行数字货币大受市场欢迎,流通量超过预期,那么相当于从银行这边取出了一大批存款,这会对银行产生什么影响呢?
在上述二级银行体系中,银行先从央行获取基础货币,其方式,一般是问央行借再贷款:
其中,再贷款是要付利息的,一般是2-3%,而基础货币存放央行的话,收的利息非常低。如果央行取回来现金,成为库存现金,则无利息收入。因此,此时银行是赚不到钱的,还得亏钱。
银行再通过发放贷款、购买企业债券等渠道,向民居投放了存款。
这时银行才有盈利。银行从贷款收取的利率高于支付给存款人的利率,因此银行获取利差。这是银行的主要商业逻辑。由于目前我国账户支付太方便了,居民取款已越来越少,M0占M2比例很低,因此银行保持了贷款和存款,开开心心地赚取利差。
而居民如果来提款,比如取出现金50元,银行就得把从央行那获得的基础货币50元交付给居民。于是报表变为:
这时好像还不太影响银行盈利,毕竟存款、贷款规模变化不大。但如果数字货币大受欢迎,居民们都不太持有存款,都取出来,持有数字货币用于日常支付,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接上表,居民又来取走400元,这时银行是没有400元基础货币供客户提取了,于是它得再向央行借350元再贷款。
然后居民取走400元:
这时,银行的报表上,变成主要依靠再贷款去支撑贷款,而再贷款的利率水平显著高于存款,因此,银行的利差就大幅收窄了,原有的商业逻辑被一定程度上被破坏了。
这时,银行还会为客户提供电子钱包,也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当然,电子钱包使持有电子现金的客户仍然和银行发生业务关系,增加了客户粘性,也可增加其他产品与服务的营销机会,或许能带来其他收入。但是,如果数字货币严格保护了现金对银行的匿名性,那么也可能使银行难以掌握客户信息,失去营销机会,那么银行在整个过程中只承担成本,积极性必然不高。但好在,央行官方表态,在数字货币推出之后,即使居民大量提现,但放贷功能仍在银行,管理层仍然会设法保障银行的积极性。
同时,央行也不得不大幅提高基础货币的投放,上例中多投放了400元,就是因为居民提现太多了。最终在二级银行体系中,就体现为“现金”部分的大幅提高,货币乘数大幅下降。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地位弱化,并且其利差显著收缩。这就有点回到了早年支付技术不发达的时期的样子,居民们大量使用手持现金的时代,那时的景象,可以参考黄达教授早年的货币学著作。
当然,我们认为这一情况可能不太会出现。因为,这需要数字货币的受欢迎程度远胜过账户支付,而这一点在短期内似乎不太可能。况且,银行、支付公司的账户支付也可以引进区块链技术,其支付环节的体验、功能也在提高。
因此,数字货币依然只是现金中的一部分,而现金又是整个货币总量的一小部分,现有的整个货币体系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
关于作者王剑: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