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2021年1月4日,美国联邦财政部货币监理署发布一封有关授权银行使用稳定币的解释性信。其要点,一是美国国家银行和联邦储蓄协会可以使用公有区块链和稳定币进行结算;二是表明银行和储蓄协会现在可以运行加密货币节点,并将关联的稳定币用于“允许的支付活动”,也就是说银行在遵守现有法律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公有区块链来验证,存储,记录和结算支付交易;三是OCC还特别提到了使用稳定币进行交易,称区块链网络可以作为“更便宜,更快,更高效”的支付方式来减轻跨境交易的成本;四是它授权银行在汇款期间利用区块链及其稳定币在法定货币之间来回转换,如果他们愿意的话甚至可以发行稳定币。去年秋天,OCC曾表示,联邦特许银行可以为法定支持的稳定币发行人持有储备金。
OCC是美国财政部下属机构,是许可、监管和监督所有国家银行、联邦储蓄协会以及外国银行的联邦分行和机构的监管机构。OCC确保所监管的银行机构安全稳健地运营,提供公平的金融服务,公平对待客户,并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OCC的工作是通过特许金融机构遵循一个深入的申请流程,被特许成为其监管的银行;特许银行向其申请对其业务或结构进行重大变更;OCC对申请进行评估,以确保银行的法人结构是按照安全和健全的银行体系的原则建立和维持的;OCC发牌部门与管理局的监管和法律部门密切合作,就申请作出独立决定。从其业务领域及其职能来看,OCC有点类似于中国的银监会。当然,与中国银监会,而OCC是隶属于美国财政部。
比特币链上NFT Bitcoin Frogs过去24小时交易额排名第一:金色财经报道,据CryptoSlam显示,比特币链上NFT系列Bitcoin Frogs在过去24小时内超过HV-MTL成为交易金额最大的的NFT系列,在717笔交易中产生超过220万美元的交易额。目前,在交易榜中,排名第一。[2023/5/18 15:10:06]
一、美国货币监理署的解释信是什么含义?
OCC的解释信提到银行机构应用公有区块链与稳定币,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和各种解读,例如是否意味着美国放开区块链资产进入银行体系?是否意味着美国监管机构承认了稳定币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笔者认为可能没那么简单,但同时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试从以下三方面来解读。
其一,OCC授权使用稳定币目的是维护银行体系有效性
信中首先明确,银行和联邦储蓄协会可以使用公有区块链和稳定币进行结算。也就是说银行和储蓄协会现在可以运行加密货币节点,并将关联的稳定币用于“允许的支付活动”。其次,OCC还特别提到了使用稳定币进行交易,称区块链网络可以作为“更便宜,更快,更高效”的支付方式来减轻跨境交易的成本。因此,它授权银行在汇款期间利用区块链及其稳定币在法定货币之间来回转换,如果他们选择的话,甚至可以发行稳定币。
CME比特币期货BTC主力合约报29285美元:金色财经报道,周一(5月23日)纽约尾盘,CME比特币期货BTC主力合约报29285美元,较上周五纽约尾盘涨0.09%,盘中交投于30680-28960美元区间。CME以太坊期货DCR主力合约报1993.50美元,较上周五跌1.29%,盘中交投于2085.50-1975.00美元区间。[2022/5/24 3:37:10]
可以看出,OCC将公有区块链视为一种金融基础设施,鼓励银行使用基于公有链的稳定币来进跨境支付结算,进行在严密监管下的支付活动,目的是为了减轻跨境交易的成本。这本身是银行体系参与区块链,与公有链资产交易体系接轨的开始。
其二,OCC授权使用稳定币的主体是银行
OCC授权银行使用稳定币支付是为了提升银行体系本身的效率,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银行用户,我理解此举还没有实现用户的银行账户与区块链token账户的自由切换。法币与token的兑换只限于银行体系内部,在银行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用来进行“允许的支付活动”的工具,普通用户的这种使用并没有被提到。目前加密货币与法货币的兑换,在很多国家包括美国都处于严密监控中,受到很多法律包括反、反恐怖融资、反欺诈,以及外汇管理、资本管制、税收管制等条款的制约。
CME比特币期货8月合约收涨4.6%:金色财经报道,成交量最高的CME比特币期货2020年8月合约今日收涨550美元,收报12485美元,涨幅达4.6%。2020年9月、10月和11月合约分别收报12625美元、12705美元和12765美元。[2020/8/18]
其三,OCC授权使用稳定币是传统金融体系对接DeFi的开始
但尽管有上述提到的两点限制,我们仍然有理由对区块链应用与现有传统金融体系对接表述谨慎地乐观。这是区块链Token资产进入银行体系的开始,是传统金融体系对接去中心化金融体系DeFi的开始,除了稳定币,未来不排除有更多的区块链Token数字资产进入银行体系,甚至银行开始有限地为用户提供区块链数字资产服务;除了提升跨境支付效率,未来不排除有更多的去中心化金融对接传统金融体系,以提升支付结算、资金融通、监管透明度等环节的效率。正如稳定币USDC发行方Circle首席执行官JeremyAllaire所称,这是美国金融监管机构认可公有区块链可以成为金融基础设施,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开端。他说,“按照解释信函规定,银行可以将公有链视为类似于SWIFT、ACH和FedWire一样的金融基础设施,并将稳定币视为电子储值物,此重要性不可低估。实际上,去中心化、免许可、开源和互联网介导的软件已经成为美国金融体系和全球经济基础,我们正看到主要经济活动开始在链上执行。”
TD Ameritrade在比特币区块链上发布了“广告”: 据coindesk消息,TD Ameritrade在本月早些时候在比特币的区块链上植入了一个ASCII标志 ,也就是说印上了一则广告。该公司在上周末发布的一篇博文中表示,他们通过发布了68枚比特币的交易,在比特币的区块链上创建了一个该公司的标志。由于区块链的性质,这个标志现在讲永远保存在加密货币账本上。[2018/4/25]
二、银行采用稳定币是否会对现有的金融传统基础设施造成冲击?
基于公有区块链的稳定币无疑是属于区块链Token范式,其与传统的银行账户范式有明显的区别。账户体系作为一种金融基础设施,两者之间是否可以兼容、有替代对方的可能性?如若可以兼容,双方如何互补?
笔者认为双方是可以兼容的。本质而言,账户范式或交易地址范式并不是区块链与传统金融的本质区别,从技术角度而言无论传统金融体系或区块链资产体系都可以采用这两种范式。本质问题在于资产背后的信用来自哪里。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其信用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那么当们使用这些账户时,自然就需要考察这些机构的资信、运行规范与安全等。而在区块链体系中,账户管理的安全与可信来自于公有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可靠性和有效性,其他的技术层面都是可以互通的。传统的账户范式也是一种基础设施,只不过其账户是基于银行,而token钱包是基于区块链,在不同的场景要求下,有不同的需求。这次OCC的声明,本身就是银行使用公有区块链稳定币,从技术上来说属于银行成为稳定币持有者,成为稳定币生态的参与者,这就是一种兼容。双方的互补性体现为,一方面银行体系采用公有区块链,使用基于公有链的数字资产,改善其体系的效率;另一方面,公有链资产也通过银行体系扩展流通,连接更多的用户和经济活动。至于二者能否相互替代,最终谁替代谁,还是要看未来经济活动是主要通过Token交易完成,还是仍然是在银行体系内完成。承载主要经济活动的体系会成为主流,最终也会得到法律体系的承认和保障。三、OCC的新政是否意味着美国数字美元路线的重大调整?
追逐者看涨 比特币价格回调仍难一蹴而就 :根据Bitfinex数据显示,美国时间28日凌晨从15468美元开始下跌,临近午间价格跌至13164美元,之后价格小幅回升后再次下跌至13333美元,29日凌晨价格开始上涨,凌晨3点价格收于14971美元。
自从比特币期货上市以来,市场实际上引发了市场更多的关注,但正是由于比特币期货的上市,给很多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做空预期,对价格的压制比较明显。目前看的话,由于市场还存在源源不断的资金涌入,比特币的回调很难一蹴而就,更多的小市值币种也存在诸多炒作预期,整个区块链市场朝着中心化的方向发展,导致投资者难以分辨具体项目的进展,更多的资金主要用于对冲交易,只关注交易价值,这种情况下会有明显的助涨助跌情况。整体来说整个市场还没有进入到趋势性回调阶段,但风险已经积累到了很高的程度,如果有一些负面消息出现,大跌可能随时会到来。[2017/12/29]
OCC声明其实并没有替代美联储的职责。正如我们上面分析的,OCC属于财政部下属的银行业监管机构,他的主要工作是许可设立银行和管理、监督银行业的合规运作,为用户提供公平的服务。因此,OCC对于稳定币的认可和授权使用,是基于鼓励银行业的创新、改善服务效率的目的,并非是发行数字美元或其他类型的货币。因此笔者认为,OCC新政与美国数字美元路线没有直接联系。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从Libra就看得更明白。按照Libra的计划设想,是基于Facebook生态以及其他网络平台生态构建起用户数字资产的交易平台,Libra作为基于美元储备发行稳定币,将绕开现有银行体系直接实现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支付,可能对银行体系包括美国和其他世界各国的银行体系形成巨大的冲击,因对Libra反应最强烈的是银行业,事实上Libra在国会听证时银行业议员质疑最大。但Libra本身并没有挑战美元的地位,尤其是其2.0版,表示将发行基于单一货币储备美元的稳定币,更是属于美元信用的扩张,因此美联储并没有表示出反对意愿。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OCC的解释信与数字美元的发行没有直接联系。因为美联储是的职责是发行美元、调节货币供应,而OCC作为银行管机构,是监管银行业务模式维护其稳定运行,用稳定币支付本质上还是对美元体系的改进,并不是发行新货币。
来源:金色财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