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BinanceIsBleedingAssets,$12BillionGoneInLessThan60Days》
原文作者:JavierPaz,福布斯
编译:MaryLiu,比推BitpushNews?
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安正在努力保住资产。竞争对手FTX崩溃之后,投资者最近几周一直在提取他们的加密货币,尽管首席执行官赵长鹏安抚称情况已经稳定,但币安的资金外流仍在加速。
根据加密数据公司Defillama的数据,客户单日的净提款达到3.6亿美元。12月13日,独立加密数据公司Nansen爆料称,币安平台在前一周流出30亿美元的资产,占该公司当时总资产的4%。
福布斯的一项调查显示,事实上,自赵长鹏在推特上淡化Nansen提款报告的同一天以来,币安损失了15%的资产,这意味着,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有近四分之一的加密资产离开了币安。
投资者缺乏信任在BNB和BUSD的表现中可见一斑,这两个代币均以交易所的名称命名。BNB在过去两个月损失了29%的价值,据福布斯估计,币安还剩下大约2900万个代币,比11月10日披露的数量减少了51%。与此同时,该公司的BUSD稳定币数量下降了40%。
币安似乎也在以更微妙的方式失去信任和影响力。虽然自11月以来净资产下降了24%,但MATIC、APE和gala等知名代币的投资者将其在交易所的资产削减了40-50%。
资产变化——币安(单位:百万美元)
钱包里有什么?
这个故事也可能是关于缺乏对加密钱包内持有的资产进行分类的惯例。加密数据公司尚未就其资产评估中包含的内容达成一致,这一点从对币安在年初可以申报的资产的广泛估计中得到证明。系统地对资产进行分类是一项挑战,尤其是当没有标准规定要包括什么以及是否要报告它。
以下是各个数据网站如何量化币安钱包内容的细目分类。我们注意到,在币安的资产净减少中,最近几周看到了两种稳定币——USDC和USDT的急剧增加。
币安加密钱包
币安加密钱包-代币分布
BNB
关于币安的BNB是否代表一种真正的资产,可以在困难时期履行外部义务,存在很大争议。如果可以的话,数据公司对如何估算这些资产的价值意见不一。
币安打破了不披露敏感财务信息的习惯,在近两个月前发布了一份公开透明度声明,列出了部分加密资产。当时,该公司确实拥有以BNB计价的170亿美元,占其资产的近四分之一。
快进到今天,BNB的价格为262美元,比11月4日低了三分之一。如今,最接近交易所对其资产负债表BNB代币官方看法的独立观察网站可能来自CoinMarketCap,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密货币网站,由币安拥有。但CMC表示,它用Nansen和Defillama的数据补充Binance数据。
CoinMarketCap1月4日数据显示,Binance拥有5700万个BNB代币,相当于交易所总资产的31%。这个BNB百分比高于任何其他数据公司和币安11月的声明。但这5700万个BNB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因为它与三个数据公司确定的2200-4000万个BNB以及福布斯通过公开可用的etherscan网站确定的1600万个BNB形成鲜明对比。如果CMCBNB代币计数是准确的,这也意味着币安的很大一部分财富来自其本身创造的平台币。
就美元等值而言,Glassnode将BNB的价值定为零,而Nansen和Arkham认为该数额接近60亿美元,而Defillama和Messari认为它接近100亿美元。然而,Messari计算的币安持有的价值来源于三个链:BNB、ETH和Tron,这表明BNB分类中近100亿美元包括许多其他代币,而不仅仅是BNB。
比特币
福布斯还发现Binance的比特币(BTC)持有量存在巨大差异,从48亿美元(CoinMarkeCap)到96亿美元(CER.LIVE)不等,持有的代币数量从287,000BTC到577,000BTC急剧变化。这可能是由于一些数据公司的错误查询,而不是来自所有Binance钱包。即便如此,细心的观察者还是很想知道CER.LIVE是如何在币安钱包中识别出价值96亿美元的BTC资产的,这是Glassnode和CoinMarketCap显示的金额的两倍多。
BUSD
从11月4日到1月4日,BUSD代币的数量下降了8,724美元。四家数据提供商就币安在其钱包中持有的BUSD代币数量达成了一致意见。截至1月4日,约为134.68亿美元,这是四家数据公司的平均值。
1月4日,CoinMarketCap显示BUSD余额为95.8亿美元,比Nansen和Defillama分别公布的131亿美元和132亿美元低了35亿美元,这两家外部公司为CMC的BUSD统计做出了贡献。因此,这个数字是有问题的,因为要显示93.9亿美元的平均值,Binance本身的数据必须比Nansen和Defillama的估计低几十亿美元。当然,较低的BUSD代币价值对币安来说是一件坏事。
COINMARKETCAP储备–币安
ETH
使用上述四家数据公司的以太坊(ETH)数据的平均值,福布斯估计Binance拥有449万个ETH代币,相当于54.98亿美元。相反,CoinMarketCap的33亿美元估值低得多,这意味着Binance只有258万个ETH代币——比福布斯计算的平均水平少191万个。MessariETH估值独树一帜,不仅代表持有的以太坊,还代表币安持有的在以太坊链上运行的所有代币,这种差异是显著的。CoinMarketCap暗示Binance持有260万个ETH,而所有其他数据源和Binance为448-485万个。
稳定币
根据Defillama数据,BUSD持有量一直在稳定下降,11月25日和12月14日大幅下降,后者是赵长鹏在Twitter上发表安抚市场言论的第二天。在BUSD第二次大跌期间,仅一天的净跌幅就高达34.6亿美元。1月4日,Binance的USDT和USDC代币也同时翻了一番,达到62.7亿美元。
BINANCE–部分稳定币持有量的变化
总之,这些突然和同步的变化表明,一个或多个大型投资者将BUSD换成了竞争对手的稳定币USDT和USDC。
BUSD大量抛售和USDC和USDT持有量回升的背景涉及包括JumpCrypto和Wintermute在内的许多加密货币做市商在12月12日之前从Binance撤出大笔资金。在那一天之后,其他巨鲸也悄悄开始了同样的操作。
12月13日,Tron创始人兼火必交易所的“所有者”孙宇晨发推声明他如何存入2亿美元以向其他人表明投资Binance是安全的,但没有透露随后的大笔提款,ArkhamResearch看到了危险信号。
在第二天的一条推文中,ArkhamResearch得出结论:“在过去的24小时内,这个Paxos存款地址已经有超过2亿美元的BUSD流入,全部来自币安。”它补充说:“这表明该实体可能会将资金从Binance转移,而不是转移到Binance。”
1月6日,Coindesk报道称,在孙宇晨解雇了20%的员工并要求其余员工接受USDC和USDT付款后,Sun的火必交易所发生了“戏剧性事件”。ArkhamResearch调查了孙宇晨在分类账上的异常交易,并得出结论认为他可能已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银行伙伴关系,这使得转移大笔资金甚至向外国雇员发放工资变得困难。
孙宇晨的稳定币USDD本周一直在下跌,但交易价格为97.6美分,这诚然低于与美元挂钩的汇率,但仍处于过去一年多次出现的偏差水平之内。孙资金的涌入给CZ带来了问题,CZ像往常一样使用Twitter淡化这些资金流动,以促进币安上的Tron活动,但后来删除了这条推文,大概是因为它引发了更多关于币安是否需要或是否向巨鲸投资者索要资金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1年6月WeiZhou突然离开公司以来,币安一直在没有首席财务官的情况下运营,这让人担心CZ收购的资金到底来自他本人还是其他来源。审计公司Mazars突然决定在12月19日取消其一直在为币安执行的储备证明分析,这也是由于缺乏关键财务人员而导致的。福布斯查看的区块链记录显示,币安钱包在12月31日向BinanceU.S.钱包发送了2.32亿美元的BUSD代币,大幅增加了BinanceU.S.的可用资金,并且可以想象,这表明美国监管机构不相信BinanceU.S.能够收购Voyager资产。
福布斯联系了拥有美国银行业和纽约财政部执照的公司Paxos,询问有关BUSD活动的问题,但它拒绝置评。相反,它发布了一份简短的公开回应,表明它已在“12月13日发表了关于BUSD的强有力声明”,并向我们推荐了etherscan网站上的最新报告和BUSD信息。
Etherscan识别出可能属于币安的钱包地址,例如“Binance8”和“Binance:BinancePeg-Tokens”,它们分别持有所有已发行BUSD的38.1%和32.4%。Binance8钱包在2021年初拥有1亿美元的资产,并在2022年11月中旬增长到高达150亿美元,但在过去三周内已经耗尽了近90亿美元的BUSD代币。
其他同行的资产变动
可以说币安正在经历的资产下跌与大多数交易所相似,但Defillama的数据显示,在过去30天内,23个竞争对手中只有一个公开了资金证明信息——一个低调的名为MaskEX的交易所——损失的资产比例高于Binance的15%。
这种情况表明币安存在信任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被证明是有根据的,那么它作为加密交易所龙头的地位就会增加FUD蔓延,但这不一定是加密行业的世界末日,交易活动将很容易流向全球其他同业竞争者。
交易所资产
投资者提醒
最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币安投资者正在离开交易所或大幅减少对它的敞口,在没有太多媒体关注或市场反应的情况下,这种急剧下降正在稳步发生,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如果加密市场继续回撤,BinanceFUD很可能进一步加剧银行“软挤兑”现象。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