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高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多领域新技术互相交叉融合,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许多传统产业结构也正在面临重塑。随着经济结构的发展与转型,我国实体企业的金融需求也日益增长,随之而来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发展前景广阔。据普华永道数据及亿欧智库推测,2019—2025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2%,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万亿元,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供应链金融就是核心企业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隐性风险背书,引入外部金融机构,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而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例如:中小微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环境较差等原因,融资难且成本高;同时,现阶段的商业汇票、银行汇票使用场景受限,流通效率低;纸质票据的应用,造假成本低等等。区块链作为新一代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底层逻辑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场景中的痛点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能打破供应链产业生态的数据孤岛现象,建立信任机制,进而实现核心企业的信用跨级传递。智能合约的应用,可以提升全链条的业务协作与融资效率,降低履约风险。同时,还可以建立基于区块链的企业征信体系,优化监管流程,矫正不良市场风气,继而提高整个供应链上的资金运转效率,进一步释放供应链生态的发展潜能。今天,旺链科技将就区块链技术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为大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为推动我国供应链金融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内容。提供更灵活的融资选择
Web3凭证数据网络Project Galaxy更名并品牌重塑为“Galxe”:金色财经消息,Web3凭证数据网络Project Galaxy更名并品牌重塑为“Galxe”,旨在由单个项目向Web3生态演变,截至目前其Web3身份套件Galxe ID有420多万用户,可记录Web3用户的链上和链下足迹。[2022/9/6 13:12:15]
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融资工具。而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商业承兑汇票的使用常常受制于企业的信誉,难以高效应用,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的更是流程繁琐,不能有效把控到账时间。信誉问题、流程繁琐,归根到底是因为缺乏可信机制。区块链技术可以依托时间戳将目标企业的商业行为进行存证记录,形成不需要第三方参与、可溯源且不可修改的可信存证,从而协助企业实现数字化信用增值,解决由于“信用危机”造成的资金流动性差的问题。打造一个基于应收款项,商业承兑汇票,动产融资等多种供应链场景下的区块链金融服务平台,就是一个高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利用区块链平台上多方签名、不可篡改的数字凭证,建设可拆分,可流转,可贴现的区块链供应链票据业务模式,使得债权转让得到多方共识,更便捷地传递核心企业的信用,加快票据的流通效率。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可信存证,追溯到每个节点的交易数据,勾画出可视性的交易流程图,明确责权归属,控制风险。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生态中,链上的交易数据均是动态变化且可审查、可追溯的,增强了供应链市场中的资产流动性,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稳定性,效率与市场竞争力。赋能供应链产业化协作
EOS创始人:EOS需重塑品牌,制定新目标和愿景:12月11日消息,EOS创始人Daniel Larimer在社群发言表示,是时候重塑EOS品牌了。EOS需重新制定新愿景和新目标,从而激励社区成员参与并促进社区成长。
EOS基金会首席执行官Yves La Rose此前曾声称“EOS是一项糟糕的投资,目前的EOS是失败的”。Yves La Rose对EOS区块链协议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权衡,称该项目原生货币EOS一直是“糟糕的投资”,并将大部分责任归咎于支持者和前开发商Block.one。[2021/12/11 7:32:48]
传统供应链上参与企业众多,且大多为独立运营的实体单位,彼此之间信息沟通有限,就像一个个信息孤岛,无法到达信息资源有效的协同共享。而企业、银行与监管部门缺乏有效链接,也提高了金融机构对融资事件真实性的审查难度。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账本技术、加密算法等手段,可以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对供应链上的企业实现信任穿透。在区块链金融服务平台上,将末端供应商企业链接入平台,在保证数据隐私性的前提下,通过链上完成业务订单的多方验证,并将相应的业务订单进行关联,能够达到自证业务真实性的效果,更易获取相关银行的信任,降低了供应链企业融资和银行风险控制的难度。对于供应链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来讲,区块链金融服务平台上的可信“订单大数据”,本身就是最有商业价值的行业数据之一。通过自身密钥的使用,和目标节点主体的授权,区块链金融服务平台上的用户可拥有对目标订单数据的查看权,获取有效的行业数据,提升相关业务的反应速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之间的分布式协作,朝着开放的开源社区生态不断发展。整合“四流”合一
北大法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邓建鹏:重塑监管思维 让法治成为提升中国DEFI项目竞争力的基石:4月11日消息,由起源时代主办的全球区块链应用高峰论坛暨2021行业成果汇报会于4月11日在湖南长沙盛大举行。
会上,北大法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邓建鹏教授在分享《区块链金融监管与合规思考》演讲时表示,DEFI作为无准入门槛、无身份识别、透明公开、去中心化的金融服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DEFI当前在金融相关领域风险非常集中,固有法律存在一些漏洞,现有监管政策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监管机构应在法治精神指引下,重塑监管思维,推动DEFI的监管法治化、立法法治化与风险处置程序的法治化;在具体实践路径上,推动对国际成熟经验之借鉴,让法治成为提升中国DEFI项目竞争力的基石。
在嘉宾分享环节,创链科技总经理闫思在《国际DEFI行业发展与未来》主题分享中谈到,目前去中心化金融用户数量只占到整个加密行业用户非常小的一部分,其价值依然身处洼地。随着整个行业风向的转变,以及全球通胀预期和收益不断走低的传统金融产品的助推,也会促使更多主流用户选择DEFI,继而让整个市场迎来一个全新的未来。[2021/4/11 20:08:32]
在供应链中,“四流”是核心。而目前,供应链产业链上的大多数商务信息仍以纸质票据的形式进行传递,而直接通过互联网技术在企业间搭建信息系统而会出现数据安全不可信、数据准确不可信等问题。企业间缺乏统一的信息传递系统使得供应链“四流“难合一,从而形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风控难、相关部门监管难的情况。在区块链金融服务平台上,智能合约的使用,能够有效将“四流”可视化整合。首先,供应链流程中通常会涉及的许多纸质文件,如发票文件、合同文件、报关文件等等纸质合同,存在一定的信息差导致的履约风险,借助智能合约可实现数据的自动交易核验,提升交易伪造的操作成本,实现商流上链;其次,时间戳的应用和不可更改的特性,可将供应链上所有参与企业的物流信息完整且真实的整合;随着物流信息的整合,在商品、原材料交割的同时,也将在链上实现商品归属权的交割、债权清算等,实现了信息流上链;同时配合银行的独立账户系统,在所有权、债权发生转移、清算的同时,能够触发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账户资金自动支付,完成资金流的整合。区块链金融服务平台将供应链金融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完整闭环,相当于把整个商业体系中的信用将变得可传导、可追溯,为大量原本无法融资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机会,极大地提高票据的流转效率和灵活性,降低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优化监管流程
声音 |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深刻重塑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面貌:据人民日报报道,国家主席出席了G20大阪峰会中的数字经济会议并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邀请第一位讲话。指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深刻重塑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面貌。我们要营造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市场环境,不能关起门来搞发展,更不能人为干扰市场;要共同完善数据治理规则,确保数据的安全有序利用;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要提升数字经济包容性,弥合数字鸿沟。表示,作为数字经济大国,中国愿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保持市场开放,实现互利共赢。[2019/6/29]
供应链全流程的透明化,也有利于产业链中各个企业征信体系的建设。在区块链金融服务平台上,监管部门作为一个参与节点,可通过自身密钥参看目标企业的信息账本数据。借助平台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的大数据,能够将企业的信用历史、履约能力进行分析,监管部门能够对整体的营商环境做全面了解、对资金流分析预警,及时对贸易背景真实性进行分析与核实。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大大优化了监管部门的工作流程,也为供应链产业链的诚信营商氛围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能够推动行业的持续稳定向好发展。结语
声音 | PDX张建钢:区块链有潜力重塑数字新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PDX创始人张建钢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区块链是互联网、物联网之上的信任基础设施,可以大幅度的降低信任累积、传递的成本,并实现可信的价值和数据、业务交换、互联互通,形成生态。这使得区块链有着重塑数字新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潜力。
他还表示:大规模、高性能、兼容并絮的、消除门槛的区块链超级云,是区块链落地数字新时代的根本设施。此前,PDX发布了自己独创的PDX共识算法,旨在公平、安全、多数共识的基础上,同时做到大规模、低延迟、高并发、高吞吐。[2019/3/12]
将区块链技术引入供应链金融这一创新型应用,让我们看到了数据资产化的质量及含金量。在利好政策的鼓励下,供应链金融作为促进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宽阔发展空间,其体系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推进的过程。旺链科技,作为区块链技术的布道者,将通过科技赋能着力落地实践与创新,推动实现供应链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运转和健康有序发展。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