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挖矿与工作量证明对比_UND:OMP

尽管流动性挖矿的概念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但一直不温不火。然而,自Compound协议推出一个新的机制来向其用户分发其新的治理代币COMP后,这一概念便人气暴涨。顾名思义,这些用户因向系统提供流动性而得到奖励。社区给流动性挖矿取了一些花哨的新名字,如“yieldfarming”和“croprotation”。但在这层神秘的面纱下,流动性挖矿的工作原理与既定的工作量证明挖矿机制相似。比特币或以太坊等网络中的工作量证明挖矿主要有两大功能:最初将代币分发到市场上进行流通;向矿工支付报酬,肯定其对区块进行认证的宝贵服务。正是因为这种认证,分布式共识才得以实现,用户从矿工处购买的比特币才变得有价值。

从高层次来看,流动性挖矿的工作原理与之相同:每个以太坊区块向市场分发固定量的0.44COMP,这种奖励对市场参与者有价值。他们为了获得这种奖励而向Compound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即:提供流动性。工作量证明挖矿和流动性挖矿的区别在于:两个目标的优先级不同;两种挖矿机制的实施方式不同。不同的优先级

在工作量证明挖矿中,可以说支付矿工报酬来激励他们对区块进行认证比公平地分发代币更为重要。倘若没有区块认证,就不会有分布式共识,亦不会有正常运作的区块链。代币的分发是一种副作用:你可以凭经验大规模地预挖矿,同时仍然产生一个正常运作的区块链。Compound协议中的优先级正好与之相反。从技术上讲,该协议根本无须向流动性提供者支付报酬,便可正常运作。这应该可以缓解一部分人认为流动性挖矿是“庞氏融资”的担忧。COMP代币具有正价值,因为它们未来可从协议中赚取费用。将COMP代币分发给用户这一行为可与以前在DeFi空间的现状相比:早期投资者可以100%地参与预挖矿,之后在市场上出售获得的这些代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Compound决定将COMP代币分发给广大的持有者:分发代币这一行为本身就能吸引新用户;COMP代币可以对Compound协议中的各种变更进行表决,而且由于代币持有者数量庞大,因此与拜占庭容错或短期导向的变更相比,社区更可能通过非常集中的变更;由于代币为用户通过相互工作赚取,而非用于偿付早期投资者,因此更容易说服监管机构相信代币不是证券。不同的实施方式

顺便提一句,比特币和Compound对其各自想要奖励的行为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它们可以利用这种控制权来为矿工创造特定的激励措施。在比特币中,激励措施的目的是让矿工将尽可能多的交易打包进区块,并始终在区块链顶端挖矿。比特币需要矿工遵守这一特定的策略来确保安全,因此,正确地制定激励措施至关重要。中本聪共识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必须始终是比特币网络中最有利可图的策略。为了突出其中利害,Eyal等学者3于2013年发现,另一种叫做自私挖矿的策略可能更有利可图,使中本聪共识位居第二,这一发现引起了轩然大波。如果该策略得以应用,可能会破坏比特币的稳定性,并促进挖矿集中化。虽然我们尚未看到自私挖矿被应用的证据,但矿工发现不利于比特币用户的更好挖矿策略的风险始终存在。与Compound相比,流动性矿工的最佳激励策略已经发生了数次重大变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流动性矿工有许多激励策略可以选择,而不论你采取协议允许的哪种行为,都将支付一定数量的COMP代币。这样的设计是有意为之,因为Compound的重点显然不是激励特定行为,而是将代币分发给大量用户。举个反例,Synthetix以更具针对性的方式使用其代币SNX。为了维持其合成稳定币的锚定汇率,他们在Curve上支付流动性提供者,来增加Dai/USDC/USDT/sUSD池的流动性。在一段时间内最优的COMP策略要求流动性提供者为基本注意力代币垄断市场,从而推高利率。矿工严格遵循他们的激励措施,因为他们的COMP奖励份额取决于支付的利息。然而,这种均衡对用户毫无益处。那些提供或借取了“实际”资产的人不仅没有从COMP区块奖励中获得任何好处——甚至BAT市场中可供提取的流动性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下一步何去何从?

Compound迅速地修补了分发机制,使流动性挖矿不再是最佳策略,但问题依然存在:应该用什么来取而代之呢?Compound没有“中本聪共识”,也没有他们希望矿工遵循的明确策略。他们可能希望至少某些奖励不会被异常策略所捕获,而是被存入了USDC和USDT的简单用户获取,因为这些用户代表了现有银行体系中最简单也最具粘性的资金流入。如能将数十亿银行存款纳入加密货币系统,这无疑将是巨大的成功。不论是流动性挖矿,还是工作量证明挖矿,都是利弊兼有,都需要权衡取舍。与实施某个非常特定的策略并围绕该策略分发代币的协议相比,侧重挖矿的代币分发的协议始终都会想奖励更多的行为。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智博客

[0:31ms0-4:93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