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武:区块链的主战场在哪里?_ENT:NFT

编者按:本文来自DAO区块链智库,作者:张来武,星球日报经授权发布。

张来武|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科技部原副部长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但朝哪里转,往哪里升,仍没有方向。在我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经济理论,尤其是产业理论,出现了问题。三次产业理论:不断遭受挑战

目前的三次产业理论将农业归为一类,即自然产品;然后对自然产品进行加工,作为工业产品,为第二产业;除此以外,统称第三产业。费歇尔和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在历史上引领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但那是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时期的产物。现在,人类已经从工业经济走向信息、知识经济。三次产业分类理论已经严重脱离信息化市场,严重脱离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经济的特征在于,不仅需要产业分工、产业规律的研究,更需要产业综合的研究。技术的日新月异,显然无法让经济学的增长函数固定在那里,否则经济学模型本身就难有作为。事实上,经济的发展早已挑战了原有的产业理论,且从未间断。第一次挑战就是人力资本问题。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者发现很多利润失去了来源,于是创造了“人力资本”一词。人力与资本,一者是人,一者是资本,强行建立联系无疑存在问题。但至少明确了智力、知识在生产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甚至较货币更为重要。第二次挑战是纳什的博弈论。博弈论所描述的其实是这样的实际场景:你我在市场上博弈,我只考虑系统中的几个对手;竞争时,任何一个策略出来,我都用对我最有利的策略与你对抗。纳什证明了博弈均衡的存在,但这个存在,也即纳什均衡,根本不是最优均衡。“囚徒困境”指出,博弈的终点往往是对所有人而言最糟糕的局面。纳什均衡与最优均衡的背离,难道不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深刻挑战吗?第三次挑战来自于创新经济学。全世界在金融危机后都在谈创新,然而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创新经济学。熊彼得在他的五个创新体系中,开创了创新系统的创新理论研究。在他之后,创新的线性理论认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企业应用等是一个线性过程,结果造成了创新可以由政府一手设计的误导。现在西方较为先进的创新理论研究则是“双螺旋”理论,认为市场应用是吸引力,而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力。我们则在发展“三螺旋”理论,认为科学和技术要分开作为两螺旋,科学可以通过生产性知识进入生产经营,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甚至人力资本。所有的经济学模型,从摩尔定律开始就受到挑战。摩尔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信息化的新产品在18个月周期价值或技术减值一半,那就意味着生产函数必须更改。在工业经济中,可以用统一生产函数通过分工和竞争得到三次产业理论,可是信息化带来的产业融合,知识化带来的分享经济,它已经不能再适应。现实和学说上的种种挑战,预示着从传统经济学走向创新经济学、从三次产业理论走向六次产业理论的趋势。六次产业理论:创新经济学的突破

那么,什么是六次产业理论?六次产业理论划分的范围如下:第一产业可以不变,是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的传统农业;第二产业也可以不变,自然产品再加工,是工业产业;第三产业本质上不变,但略做一些变化,然后增加第四、第五、第六产业的服务内容。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第四产业。第五产业就是文化创意⊕。第六产业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形成的综合产业。我在使用“+”时,会在上面画个圈,写成“⊕”。这是公理化系统中的运算符号。“⊕”可以代表世界上任何运算规则,而小学数学中的“+”通常只代表简单的运算。用文学语言来表达,“⊕”就是融合;用经济学语言来说,就叫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六次产业理论最重视的是产业融合和系统经营。而三次产业理论分裂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六次产业理论中我们将它们的融合称为第六产业。这样一来,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将不再如此让人犯愁。六次产业理论不仅考虑产品及服务经营,而且更加重视一二三产全产业链的系统经营和品牌化发展。因此,这个理论方法给食品安全问题、医疗养老问题找到了系统性解决方案。第六产业是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日本农业收入问题而提出的名词。因为1+2+3等于6,1×2×3也等于6,所以就称之为第六产业。今村奈良臣提出的第六产业对日本的产业政策起到作用,对日本的农民收入提高有所贡献,但当时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文化创意⊕,因此不是真正经济学理论意义下的第六产业,更没有系统的六次产业理论。今村奈良臣所谓的1+2+3,仍然是线性相加,即拼凑。以汽车行业为例,将玻璃、轮胎、钢铁拼凑在一起不可能成为汽车。只有把人们的想象创意和设计能力“⊕”进来,才可能形成汽车产业。统计学上,把玻璃、轮胎和钢铁的利润拿走,剩下的利润如果微不足道,就没有新产业;剩下的利润如果远高于拿走的部分,那么汽车产业就诞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简单相加,只能增加成本,而无法得到六次产业理论体系下的第六产业。总之,六次产业理论下的第六产业是对产业经济学的颠覆。从三次产业经济学走向六次产业的经济学划分,背后实际是创新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突破。第四产业在简单理解下即互联网⊕

它不同于第三产业中的信息化产业。在三次产业理论下的第三产业信息化,基本上是工业化的延伸,即工业化的信息服务。第四产业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平台经济,产业规律在于收罗点击率。只要有点击率,就可以利用其它方法赚钱。2012年至2015年,互联网服务连续3年在服务业增长中占到72%,而传统的信息化服务仅占比12%左右。这两个数据背后呈现出裂痕性的变化,昭示了第四产业的重要性。依照财务制度来评价,恐怕很多企业都亏本。然而这些企业仍然能够在市场中卖出价钱,因为伴随第四产业而来的还有市售率等新评价标准,企业可以按市售率来入股。这样的规则已经完全形成。第四产业以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为特征,同时也可以获取新知识、利用新知识。第四产业的知识是一般性知识、和信息相关的知识、普通知识、认知的知识,或记录的知识和数据的知识。这与同样利用知识的第五产业存在区别。第五产业是独创:文化创意⊕

当代未来学家阿尔夫·托夫勒指出,在狩猎、农业、工业、信息社会后,要出现一个梦想社会。梦想社会的特征是以情感、精神、梦想为生活的主流。在梦想社会中,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将跟对肉、蛋、奶等需求处在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这一假想能够引出第五产业的第一条理论基线:不论未来梦想社会是否将全面来临,精神需求越来越具有市场附加值是毋庸置疑的。开始时使用价值决定市场价值,但不断升华的附加值不能才能产生品牌。北京的草莓卖到日本,一盒两千元,供不应求,原来是用了天皇的盒子来包装。这就借助了日本人对天皇的崇拜和精神依赖。一头输入生产性知识,一头输出精神需求和附加值,这就是第五产业的产业模式。有很多做法能够将精神需求转换成市场。比如,如果使用微信计步功能,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第一的评分被超过时,又会不由自主地多走几步。当我们把走步变成一种社交,群体交流与点击率的作用势必会得到提升,这就把走步的“价码”抬高了,变成社交文化的需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天生就能融合,可以简单相加,但要真正的融合需要第五产业的精妙策划设计。可以说,第五产业是第六产业创新的总设计师。若想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系统设计成新的综合产业,就必须掌握第五产业的精髓妙义。通过第五产业的发展,人类可以让知识和生产性知识走向资本、走向智能,变成能力和竞争力,运用到市场竞争和诸如围棋博弈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第五产业本身输入的是知识及强化学习的数据,输出的是人工智能和人力资本、将精神需求转化市场和附加值的能力与方法,以及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与设计。第六产业催生分享与合作

第六产业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融合不是简单相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否融合,首要的标准是市场竞争力,也就是利润。杰里米·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告诉我们,如果懂得第四产业的规律并会使用它,在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时,就绝对不要轻易投不必要的钱,而是应当把平台用尽,贡献点击率。这实际上是在探讨第六产业能否把第四、第五产业充分为我所用,做到不花边际成本。不论哪个产业,若要和互联网或文化创意融合,都需要注意控制成本,同时找到自身的合作价值,使对方愿意达成合作。这就是零边际成本的做法。懂得用零边际成本效益控制成本,懂得用其他非成本方式的人,一定懂得开源、分享与合作。以云南大益集团为例,如果只是做茶,顶多是第二产业,加一点第三产业的服务而已。但大益基于科学创新开始微生物茶,是基于创新的茶,就有点第六产业的苗头。微生物的发现不断开辟产业竞争的道路,这是其一。第二,是不是仅仅满足于茶的需求呢?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喝咖啡,因为要的是那个文化氛围。我发现大益已经在做了,进去一看,年轻人一去像喝咖啡一样,但是实际上喝的是茶,既有茶的营养,又有咖啡文化的享受。“农业第六产”就是从土地到餐桌,顺势可以解决中国的生命安全问题。“空中农业”是一个经典的尝试。这个农业模式的重点在于“无土无光”。要实现这样的农业模式,一要利用生物技术,参照有机蔬菜的标准把关食品标准,进行数字化、量产化的分解;二要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并将分解后得到的生物技术指标应用于智能化生产设备;三要大数据的全程贯穿。全产业链数字化与智能化使蔬菜可以不借助农民和工人就从田间来到市场和餐桌。我们要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起来,真正体现为第六产业的产业升级。第六产业一定要去市场上建,变成可投资的、可就业的、可产生效益的产业。第六产业太新了,很多尝试之所以没有成型是因为社会没有这样的基础设施,没有一个创新网络的全面形成,所以你只是吃螃蟹的,只是在做第六产业的初级阶段。第六产业是跨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形成分享和系统经营的一个新的综合产业。这基于系统的创新,其系统底层设计正是区块链应用场景和经济模型化。区块链是创新时代的产物

在这样一个创新时代,人们的创新思维可以异想天开,即使是幻想,都可以通过各种科学+技术一起来实现。区块链恰恰是这个创新时代的产物,这是区块链的本质。区块链不是新技术,但是它聚集了各种技术。比如数字存储、P2P通信等,智能合约、人工智能等,很多技术在不断地搅拌、集成,螺旋创新的应用。以太坊落地应用,首先要找到应用场景,关键的痛点在于智能合约的形成,怎么形成共识?这个经济激励机制的设计本质上是博弈论,但是传统的博弈论不能解决问题,要新的博弈论——合作博弈论。“合作博弈论”跟传统博弈论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被迫的,一个是自愿的。合作博弈论强调的在某个共识范围内自愿合作,这形成范围内的公理,必须是共识。如果区块链要等到被证明的那一年才合作,早就死定了。它实际上就是一批有志之士在一个范围内形成的共识,不可更改,这就是合作博弈论。一谈到区块链,就说区块链技术,误区已经开始。在传统三次产业中,只用区块链的一个特征或一种方法,碎片化应用,与实体抢市场,最后可能让实体做不成。这样做的成本太高,只能去做虚拟货币的炒作,这样引起人们对区块链的质疑。目前,区块链的应用遇到了震荡期,甚至迷失了方向,在各行各业没有产生一个新的标志性应用,能跟比特币的应用相比较。失去方向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还在沿用工业化时代的惯性思维,而不是创新和信息化时代的思维和名词。可以得出结论,区块链发展的主战场在第四、五、六产业,也就是在六次产业理论中提出的新经济。区块链在第四、第五产业的应用

互联网平台经济是第四产业,由于区块链的出现,互联网平台可以走向区块链平台,那么区块链就对互联网平台服务有价值,从信息流走向价值流,可以把数据还给个人,进行数字经营。从这个意义上,区块链可以造就新兴产业的升华,使新兴产业开辟它的发展模式和操作模式,包括虚拟资产的交易。原因在于区块链除了处理信息流动外,增加了处理价值转移的信用。并且它引入数字货币以后,增加了互联网一直缺少的原生经济要素。原来的互联网平台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要素,没有原生的经济要素,区块链在互联网平台中加入了价值层、信用层,使得一切都变得不一样。第四产业因区块链的发展而发展。做大数据研究的人都知道,数据、信息、知识很综合的应用叫智慧,智慧生活将走向第五产业。以太坊都是这个思想,把区块链作为底层框架,用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更改的特性,达成社区共识。然后在上面开发系列的智能合约,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智能合约之间是可以合作的。原来人工智能是单向的,不可合作的,但由于区块链的技术把这些东西加以合作,这样会打造一个智能之间高度合作的平台,而且这个平台可以自由灵活统一,为社会提供智能资源,智能资源需要向产品一样提供,这是第五产业的开始。区块链、人工智能的存在,导致只要能想到就可以做成产品。所以,以后人们的经营,经营大米不如经营孝心,用好大米送给母亲,经营孝心可以10倍、20倍的售价,经营它的精神需求,这是第五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人们精神需求的产品就可以虚拟化。人们不再仅仅为了传统的工业品服务,人们追求自己的精神产品,设置附加值,独立地进行经营,人们的精神产品可以实现,以后满足人们的精神产品是第五产业的高动力。区块链是第六产业的先锋

产业融合以后,微观经济的边界不再是单个企业,而应该走向企业联盟,这就是区块链未来的微观经济概念,和三次产业理论有本质差别。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寻找联盟,联盟链将来是微观经济学造就企业联盟的核心概念,虽然现在还远远不够这恰恰是区块链要解决的课题。现在的区块链应用障碍是,更多考虑线上把人类理想化变成统一,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成本太高,无法实施。比如,把区块链用到食品安全,怎么解决农民的组织问题?这需要高昂的成本。有一个概念叫状态通道,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很多在线下做得很好的东西拉在一个状态通道里面,让整个通道上区块链平台,这样成本就大大降低了。比如,农业不能做一产跟区块链结合,农业要一、二、三融合,变成第六产业,跟区块链相衔接。区块链是第六产业的先锋,它是适应系统经营、共识合作、共享经济的先锋。未来区块链的应用场景恰恰是:把线上的区块链平台和线下的区块链的应用场景,进行高度密切的可投资和可操作,探索成本合适的经营模式。有人说区块链是瞎吹的,那是对区块链的本质不了解;有人说区块链到处可以用,那也是对区块链的本质不了解。了解区块链的本质以后,就会明白区块链真正的应用在第四、五、六产业,新经济中,从而带动一、二、三产业高效发展。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智博客

[0:0ms0-4:38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