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这轮长达两年的牛市中,市场不但见证了多链生态的迅速崛起,更直接目睹了众多跨链桥产品的迅速爆发。
然而之后一次次的黑客攻击事件,以及跨链桥在使用体验上的种种缺陷开始让人们怀疑,仅仅解决资产跨链问题的跨链桥产品会不会是一个错误的方向?未来能够承载原生跨链应用的底层协议又应该是什么样子?
本文将向读者重新介绍一个可能已经有所耳闻,但依然没有完全理解其全部潜力的协议级跨链项目:Layerzero。
公链交互,且不需要频繁切换钱包的未来图景的话,那么就必须拥有更加底层的,能够实现信息跨链而不是简单的资产跨链的协议级跨链产品。
正如Layerzero名称中所隐含的含义一样,Layerzero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自己简单地定位为普通的资产跨链桥,而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比Layer1公链更加底层的基础设施级协议,进而在未来彻底解决众多公链之间流动性割裂,使用应用需要频繁切换钱包等深层次的问题。
Coinbits披露与其受Prime Trust的影响,承诺会为用户追回资产:6月29日消息,比特币投资APP Coinbits在推特上披露了其与加密托管机构Prime Trust的关系,Coinbits表示,仍有许多未知因素,但我们打算为那些在Prime Trust锁定资金的会员而战。内华达州监管机构的请愿书似乎表明Prime Trust仍然有足够的比特币来兑现我们会员的余额。我们正在代表我们的会员追回这些资产。目前Coinbits App的大部分功能都处于离线状态,但我们正在开发新的解决方案,并打算尽快恢复我们的服务。
此前昨日消息,美国内华达州监管机构已申请接管Prime Trust。[2023/6/29 22:07:06]
那么,作为协议层的Layerzero与作为产品的跨链桥之间有哪些本质性的区别呢?
加密基础设施公司Prime Trust完成1.07亿美元B轮融资:6月22日消息,加密基础设施公司 Prime Trust 宣布完成 1.07 亿美元 B 轮融资,具体融资信息暂未透露。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扩大其产品类别,包括加密退休金产品和资产 Token 化产品。
此前消息,Prime Trust 于 2021 年 7 月宣布完成 6400 万美元 A 轮融资,该轮融资由 Mercato Partners 的成长型股票基金 Traverse 领投,Samsung Next、Kraken Ventures,以及 Seven Peaks Ventures 等参投。[2022/6/22 1:24:33]
1.价值捕获逻辑
Capriole Investments创始人:资金涌入比特币只是时间问题:数字资产管理公司Capriole Investments创始人Charles Edwards表示,2020年的美元价值比2019年低28%,这就是印钞的力量。被高估的股票与被低估的比特币形成对比,资金涌入比特币只是时间问题。(Cointelegraph)[2020/7/22]
是的,在Web3行业中,协议层与产品层项目最重要的区别,可能就是其在价值捕获逻辑上有着根本的不同。
根据著名的「胖协议」理论,在Web3生态中作为底层的协议级项目,往往能够通过为上层应用提供安全保证,捕获行业内最多的价值。而构建在协议层之上的应用层项目,则往往需要依靠传统的通过手续费或服务费获得收入,进而转化为利润的方式捕获价值。
Harvest Finance着手重新设计金库正等待社区审查代码和给予反馈:11月25日,Harvest Finance官方发文宣布,已着手进行重新设计金库(vault),并呼吁社区中所有的安全研究人员及爱好者审查代码和提供意见。重新设计金库的目的主要想抵御闪电贷攻击。新设计涉及Harvest团队调用doHardWork()时的金库反应机制。官方表示,在收到有关金库新设计的社区反馈之前,并不会对金库进行迁移。此外,重新设计涉及的合约是Vault.sol关于renBTC/WBTC的参考策略。[2020/11/25 22:02:20]
因此,在决定深度参与一个Web3项目之前,分辨其究竟是一个应用层产品,还是可以承载上层应用的底层Web3协议,便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早期的行业参与者无论是矿工还是开发者,通过参与有潜力的公链进而获得超额回报,正是「胖协议」理论有效的最好证明。
智能合约公链中,之所以以太坊能够长期保持最高的市值,并不是由于其有更快的交易速度,而是在于以太坊拥有了目前最为繁荣的链上生态与开发者群体。
因此,当我们在考察Layerzero这样的协议层项目时,重点也不应该是像对待其他跨链桥产品那样,简单评估其又多支持了哪些公链,多兼容了几个跨链币种这样功能级别的改进。而是更应该关注基于其打造的各种生态项目又带来了哪些创新。
目前基于Layerzero构建的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已经有Stargate以及Sushiswap等等,未来随着生态的继续发展,预计还将有更多基于Layerzero开发的原生跨链产品诞生。
不过限于篇幅原因,本文在此不做展开,后续将会针对Layerzero的生态项目,推出更加详细的报道。
1.更强的通用性
诞生于Cosmos生态的IBC协议同样致力于实现协议层跨链。然而想要实现兼容IBC,就必须在公链上部署其他公链的轻节点。高昂的gas成本导致众多EVM兼容链,尤其是以太坊很难对IBC协议进行支持,大大限制了IBC协议的通用性,因此目前其依然只能在相对小众的Cosmos生态链间运行。
与IBC协议类似,曾经主打跨链概念的波卡生态也开发了XCMP跨链协议。但由于其只能实现在波卡平行链之间的跨链交互需求,导致其依然只能成为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间的跨链协议。
而Layerzero由于采取了「超轻节点」的技术架构,使得公链整合Layerzero的成本大大降低。几乎所有主流公链,尤其是以太坊以及各类EVM兼容链,都可以承担部署Layerzero节点的成本。因此Layerzero的通用性极强,有潜力在未来成为整合各类EVM公链跨链功能的底层协议。
Layerzero的「超轻节点」依然采用了类似IBC轻节点的验证模式,但不同于轻节点将对方区块头全部保存的略显笨重解决方案,Layerzero的「超轻节点」模式选择通过预言机按需获取需要的区块头并对交易进行验证,进而实现了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验证的成本。
这就导致目前的Layerzero无论在安全记录还是效率上,都比同样有野心成为EVM链底层跨链协议的Wormhole更有优势。
毕竟,如果开发者选择一个不够安全的底层协议来构建应用,一旦其安全假设被破坏,那么很可能导致应用的彻底失效并对用户资产造成损失。因此,未来的Wormhole有可能继续作为一个跨链桥产品而存在,但恐怕已经很难再有机会发展出繁荣的协议生态,并与Layerzero进行竞争了。
因此在现阶段,Layerzero可以说找到了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蓝海市场。只要项目团队能够在熊市期间默默耕耘并尽全力建设好自己的协议生态,那么在下一个牛市到来的时候,Layerzero将有希望成为下一轮周期的种子选手。
熊市往往是孕育协议层创新的关键阶段。本文简单概述了Layerzero相较于之前牛市阶段众多跨链桥项目的本质区别,以及其能够孕育下一波原生跨链应用的底层逻辑。希望读者们能够在略显枯燥的熊市周期中,不要放弃对协议层产品的持续关注。
毕竟,协议层的进步,才是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最强原动力。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