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公众号:道说区块链2.后台回复:电子书3.获取《DeFi实战投资方法论》电子书昨天的文章发表出来后,有读者反馈留言:就是缺乏这样的能力。看到这个话,我也想到了曾经的自己。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经过这些年踩坑的教训和自己一点点的摸索,我在这方面渐渐有了点感觉。
我估计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自从走出校园以后,都渐渐失去了一个学校教育逼迫我们最有用、最宝贵的习惯:系统、深度的阅读。注意,这里我说的是“系统、深度的阅读”,而不是“阅读”。所谓系统、深度的阅读是指深度地,完整地读书。
我们每个人的知识体系、能力、判断力实际上都是学校教育通过深度、系统的阅读和教育培养出来的。
当然有朋友会批判应试教育,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学校教育逼我们养成的这种习惯是建立我们所有能力的基础。
“如何看待比特币凌晨突发大跳水”相关讨论上知乎热榜前三:根据知乎首页,一条提问“如何看待比特币凌晨突发大跳水,24小时近20万人爆仓,一度跌破5.5万美元,112亿资金灰飞烟灭?”登上知乎热榜,现排名第三位,热度2375万。[2021/5/13 21:59:09]
而当我们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后,再也没有了这种压力、更没有了这种动力,所以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就停留在了学校教育阶段。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们得到锻炼和提升的更多则是在各个领域中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但这种专业能力和经验在判断宏观事物,尤其是趋势时所起的作用是很小的。所以我们经常发现有不少人在他的专业领域能够精深,但跳脱专业,看待一般问题就显得茫然无措,不能触类旁通。
这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深度分析事物的能力在走出校园后再也没有了提升。而这种能力的提升一定要通过深度阅读才能获取。
直播|陆遥远 :普通用户如何参与DeFi获得高额收益:金色财经 · 直播主办的金点Trend《2020 DeFi Dai飞吗?》马上开始!DeFi生态里,我们还应该狙击哪些项目?成长空间是多少?应该关注哪些风险?11:00准时开播!本场嘉宾来自老陆的区块链笔记的作者/ 麦子钱包PM陆遥远分享“普通用户如何参与DeFi获得高额收益”,请扫码移步收听![2020/7/31]
虽然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还会阅读,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所谓的阅读都是非常零碎、没有深度的。这样的阅读摄取的仅仅只是知识,而不是能力。所以我们会发现对同一个知识或者信息,每个人得出的判断是不同的,有深有浅。这里固然有先天能力的差别,更有后天持续学习、持续提升能力的区别。
我们已经踏入信息社会,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海量的信息,每个人都被海量信息逼得应接不暇。
现场 | 火币集团COO朱嘉伟:区块链是解决三个和尚如何打水的问题:金色财经现场报道,百度智能云Techday11月21日在北京举行。火币集团COO朱嘉伟在会上表示,区块链技术和其他多数技术很不一样,多数技术是解决一个和尚如何打水的问题区块链是解决三个和尚如何打水的问题,因此区块链适用于多方协同的场景,可以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以及建设可信体系。[2019/11/21]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每天当我们踏上公交、地铁后,我们发现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拿着手机在看,有的看朋友圈、有的看视频、有的看文章。尤其对看文章而言,这算不算阅读呢?我认为不算。
为什么?
因为绝大多数文章都只是对热门信息的点评,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是不够的、也不成系统,所以当我们长时间看这样的文章,我们积累的就只是信息点和知识点,但对这些信息点和知识点的判断及分析,我们可能最多只停留在作者划出的水平,而无法超越作者、更无法看到作者看不出的深层含义。
Digital Asset建筑与技术战略首席技术官:对于智能合约 如何将资产与外部系统整合非常重要:据coindesk消息,区块链初创公司Digital Asset的建筑与技术战略首席技术官Shaul Kfir在Synchronize 2018会议上举例美国财政部的回购国债,表示1亿美元是一个小型交易,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智能合同用例。在现实世界中,资产始终会被创造和摧毁。如何将资产与外部系统整合的问题非常重要。对于智能合约来说,最好的例子是“当人们想拥有这个逻辑上集中的IT系统,但是不希望它实际上是中心化的时候,任何时候在多个设备上都有一个工作流程。[2018/4/20]
现在还时兴一种新的方式:听书。对于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掌握新知识而言,这当然是个好事,但我认为这同样只是帮我们摄取信息点而无法提高我们的判断分析能力。首先是因为耳朵听是被动的,它永远无法取代人用眼睛读的那种主动性;其次这同样是碎片化的,并且绝大多数当代人的书缺乏沉淀、缺乏穿透时光的洞察力、更缺乏历史长河的检验。
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我认为要获取能力和判断力的提升:
1、需要读书而不是听书;
2、需要深度地读书,而不是碎片化地读文章、读新闻;
3、需要多读经典,然后才是时下流行的书。
对于上面第一点和第两点,我不是反对听书,也不是反对读文章和新闻,而是说那样的做法只是丰富我们的知识而难以提高我们的能力。
第3点才是能真正提升我们能力,建立我们认知体系的途径。而这一点最难、最辛苦也最折磨人。因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难、它苦、它要反复体会、反复咀嚼,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很容易失去耐心、很难沉下心去读这样的作品。
大家在看我前面的投资经历系列文章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我读华尔街投资大师们的传记和他们投资方法的那些书都是好些年前的事,而这两年我基本很少再读那类书了。
这两年我读的那类书用手都能数得出来---只有张磊的《价值》,而且即便我读这些书,读的速度也非常快,基本上看目录和章节就能大概猜到它的逻辑,猜到它的重点。我认为这其中的根本原因不是我的能力强而是我前面所说的:当代人的书缺乏沉淀和厚度。
这些书我认为只是在投资入门阶段给自己找方向作参考的,而进入这个领域之后需要建立自己的框架,并且提升自己看问题看本质的能力时,这类书就远远不够了。这时,我们需要经典,需要跳出这个领域读更高维度的书,而这类书以我现在的认知来说就是历史。
我自己喜欢读并且有空就读的历史类书籍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前四卷《毛选》。它系统论述了对中国革命问题的预言、判断和分析,并且在著作中,详细给出了他分析问题的根据、方法和思路。读完《毛选》,当我们闭上眼,随着中国近代史这幅长卷慢慢展开时,我们就能看到在这幅长卷中的思路变化、思考过程和思考模式。
另一个就是《史记》。当我第一次读到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时,内心产生的那种震撼是无以言表的。我能看到青灯黄卷下,一位智者正在仰望苍穹,穿透时空地思考当下、展望未来。
一套《史记》跨越了3000年历史,看尽了人生百态、写尽了气派风流。太史公用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分析了每个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每个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荣辱一生。这幅史诗长卷能让我们纵观几千年,在回首往事的同时,穿透时空、预判未来,因为历史几乎总是在不断重演。
看完这些,我们的心里就能感受到驱动历史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动力自然而然就会驱动我们跳出当下、拨开云雾、沉入事物的本质,把握问题的根本。
有了这样的积累,我们再来看当下投资市场的种种波动,情绪起伏,就自然而然会想去发掘它的内在本质,找到它的内在规律。
我们就能跳脱波动和情绪对我们的干扰,把握大趋势,把精力和时间用来思考大方向而不被细节困扰。当我们看清了大方向,就能提前布局、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规避问题----我认为这就是所谓深度分析的能力。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