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技术通常被认为是去信任的,且防失败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监管、场所和开发者的加入,它到底有多去信任呢?
区块链技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砍掉了中间人,消除了对第三方的信任,让用户对自己的财务有了充分的代理权,或者说是对自己财富有了真正的所有权。从比特币(BTC)到去中心化金融,区块链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兑现着这一承诺,但加密技术到底有多去信任呢?
加密货币是由于对传统金融体系信任的缺乏而诞生的,但随着加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需要更多的信任,包括对开发者、矿工、交易所运营商和其他网络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加密技术正在改变信任的接受者,而不是消除对信任的需求。
DappRadar的首席分析师IlyaAbugov告诉Cointelegraph:“加密领域中仍然有很多中心化的元素,而用户则需要信任一个或一组特定的实体。即使是像委托投票这样的事情,也依赖于代表们是以社区最佳利益行事的。”下文是不同领域和例子的概述,在这些领域和例子中,加密技术或许并没有实现其“去信任”的承诺。
观点:“新基建”以产业作为赋能对象不断催生“区块链+”等众多新业态:7月21日消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温晓君表示,“新基建”以产业作为赋能对象,依托算力、数据和通信网络的技术升级不断催生“互联网+”“AI+”“区块链+”等众多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场景,为后疫情时代内需市场拉动、产业新兴增长点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腾讯新闻)[2020/7/21]
开发者和机构
中本聪作为一个匿名开发者创造了比特币,并将其发布到世界上。如今,比特币的背后有数百万用户、成千上万的矿工和节点以及其他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比特币是加密技术中最接近"去信任"的东西,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实体掌握着“太大的权力”,而且代码已经被审查和使用了无数次。
但是,此外还有成千上万个不同的加密货币项目。从山寨币到1CO和去中心化金融协议,加密技术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和规模。即使是在复杂智能合约的情况下,用户也必须信任创建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
观点:比特币不会受美联储过度印钞影响 救助计划促使公众转向加密货币:加密货币评级机构韦氏评级(Weiss Ratings)区块链分析师表示,比特币不会受到美联储(Fed)过度印钞的影响。他们本周谴责了美联储以7比1的杠杆率购买垃圾公司债券的最新决定。美联储上个月宣布的救助计划将向企业信贷市场再注入7500亿美元。这些资金将为大公司提供额外的流动性和信贷。但韦氏评级分析师Bruce Ng和Juan Villaverde在7月1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这并不能解决美国因冠状病大流行而萎缩的经济。分析师称:“购买与有关联的大型企业债券(如果不是无止境的救助,这些企业就会破产)并不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也不能产生因大范围封锁而损失的数十亿利润。”分析师认为,正是这种救助计划促使人们转向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他们接着说:“这就是为什么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资产)将成为未来货币的原因。中央银行正在摧毁世界上主要的纸币,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它们。”(Decrypt)[2020/7/5]
纵观历史,存在漏洞的智能合约已经导致了众多损失,包括2016年TheDAO的黑客攻击,以及最近AndreCronje的Eminence项目被黑。的确,用户总是可以指望审计者们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安全保障,但是信任是无论如何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对开发者还是对审计者而言。
观点:停止为美联储提供资金并购买比特币,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特币支持者、金融分析师Max Keiser发推称,比特币可以作为一种抗议的手段。Max Keiser在谈及目前美国经历的抗议活动时提到,最近许多人在推特上呼吁中止为警察提供资金,但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银行家们”还可以雇雇佣兵来保护自己和他们的财富。
相反,Keiser提出了另一种出路——停止为美联储提供资金,购买比特币,摆脱“暴力支持”的美元。Keiser还表示,考虑到比特币网络生成一个新区块所需要的时间,比特币目前已经是一种比黄金更“硬”的货币。(U.Today)[2020/6/8]
Abugov告诉Cointelegraph:“老练的用户和实体可以对代码进行审计。否则,用户就会承担风险。但是在这里,信任是不足够的。因为即使开发者没有动‘歪脑筋’,但难免还是会出现漏洞,然后被人利用,给用户造成损失。”
声音 | 观点:阿里影业利用区块链平台发片是很好的尝试:微博大V“区块链威廉”今日发文称,阿里巴巴影业与纽约去中心化娱乐平台Breaker签署协议,利用其区块链平台在海外发行新片 “Striding into the Wind”,这是区块链在电影行业的一次不错的尝试,例如电影所有权的Token化,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电影融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影融资通常局限于少数高财富投资者,但通过Token化,小投资者或许也可以从电影的成功中受益。[2019/11/23]
此外,当对代码进行更新或更改时,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用户是无法100%确定更新是不会导致缺陷或完全改变项目的。在过去,像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诸如比特币现金这样的分叉,而其目的是将SegWit排除在比特币之外,又比如以太经典,它是在TheDAO被黑客攻击和随后的分叉收回被盗资金后为抗议而创建的。
声音 | 观点:比特币是有史以来最有效的储蓄技术:比特币咨询公司Bitcoin Advisory创始人Pierre Rochard今早在推特上表示:“基于经验数据,比特币是有史以来最有效的储蓄技术”。点赞最多评论回复,“不管价格如何,这是绝对正确的。很多人为了买比特币,已经存了比以前更多的钱。否则他们会把钱花掉。”[2019/10/9]
因此,虽然确实需要一些信任,但这是可以通过信心在一定程度上灌输的。当使用比特币时,由于社区和开发人员对代码进行了大量的同行审查,因此我们对它是有信心的。而对于加密领域的其他项目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只是,投入到审查新项目上的精力和时间会比花在比特币上的精力和时间少得多。
然而,值得考虑的是,虽然大多数人无法亲自审查代码,但开源加密项目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因为它们背后的技术是完全透明的。Aave的首席运营官Jordan?LazaroGustave告诉Cointelegraph:“用户和开发者在日常交互的一切问题上,必须完全且一直信任编码者。不过,对于DeFi来说,不同的是,一切都是可以审计且开源的,不像传统金融那样。”
交易所和通证化
可以说,加密技术最大的中心化点就是各大流行的交易所,而这些渠道恰巧也是人们获取和交换加密货币的主要方法,所以它们也是加密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们让人联想到了银行业务,人们必须信任交易所运营商在交易时持有他们的资金。此外,在完成KYC验证过程后,用户还需要将他们的个人文件和信息交给交易所。
毋庸置疑的是,曾经就出现过多次用户还不如不信任交易所的情况——比如臭名昭著的Mt.Gox的倒闭,就导致了数亿美元的损失。而此后,交易所和项目的黑客事件及退出局也不计其数。
虽然人们需要信任交易所,但随着社区对交易所钱包不断的监控以排查可疑活动,这种信任已经变得非常稀薄。而对于加密生态系统的其他部分也是如此,包括通证化。例如,WBTC就需要用户信任负责铸造代币的人以及保管BTC的保管人。
虽然大多数交易所代表认为去中心化交易所在短期内不会超越中心化交易所,但据Gustave所称“Uniswap的日交易量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中心化交易所”。
由于这是加密领域中心化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这也是一个被大力解决的问题。去中心化交易所就允许用户自由交易加密货币,而且不需要信任任何中心化的一方来保管他们的资金,同时也能保证他们的隐私不受侵犯。然而,当涉及到法币交易时,用户则必须始终信任中心化的一方来接收或支付法币。
监管和政府
用户在与智能合约和交易所等加密圈的中心化部分互动时,都需要信任。此外,用户还必须了解监管,以及其对加密货币使用体验的影响。虽然从理论上讲,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加密货币,但不同的国家有着多种限制,会阻止用户自由地使用加密货币。
这就意味着在投资加密资产时,需要对监管机构有一定程度的信任。虽然加密行业可能只是继续被各国政府"容忍",但这种情况可能会在一瞬间发生改变。例如,在最近隐私币受到抨击的情形下,交易所为了确保合规性就提前将其下架了。
此外,最近英国的金融行为监管局禁止了零售用户使用加密货币衍生品,这就意味着这些零售用户要么停止交易,要么使用去中心化的交易所。虽然这可能是规避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禁令以及后续可能出台的其他法规的一种可能方式,但似乎除非这些交易所能够找到一种方式来执行KYC和反政策,否则它们仍然可能被这种或那种方式拿下。CinneamhainVentures的合伙人AdamCochran在推特上就此事发表了看法,并引用了最近美国BitMex诉讼案的先例。
“不管是不是DAO,你都可以发现,拥有管理密钥的开发者、创建前端的用户、雇佣个人从事协议工作的公司以及其他从合约中获利的人,都会在BSA上违规。而这也可能会导致域名和托管服务器的查封,前端的关闭,以及对开发人员的逮捕。”注:BSA是指美国反的某一立法,即《银行保密法》BankSecrecyAct.
加密领域真的那么去信任吗?
简而言之,似乎“不是”才是答案。加密货币需要一定程度的信任,无论是对创建和维护加密货币网络的人,还是对链上和链下的运营商,甚至是对监督加密货币合法性的监管者,都需要一定程度的信任。
然而,话说回来,加密领域所需要的信任比其他任何替代方案都是要少得多的,而且是在不影响安全和效率的情况下做到了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比特币用户不需要信任任何人。他们拥有对不会随意膨胀的资产的完全所有权,而这才是加密领域最大的价值主张。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