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荐读 | 区块链世界的“中场思考”_MAR:ARQ

本文由《金色深核》栏目策划人王航于2019年9月4日创作,是9.4两周年时,作者对区块链发展时局变化之思考。标题中的“中场”,是“跳出自我”去“思考自我”的时间,就像《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比利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归属,最终寻得目标。

币圈是区块链的一部分,但不代表全部,在技术与行业发展面前,狂热是个双刃剑,两年时间足以让所有人看懂世界,认清自己。留下的人,不能只有财务自由的投资者和梦想财务自由的投资者,还有很多其他角色。

区块链进入中场

2018年,人聚人散,狂热时期的三点钟社群逐渐潜水,大咖离圈退群,不少明星创业者的项目,黄了,相继消失。

媒体人朱晓培曾在文章中把加密货币狂热分子形容为“拜币神教”,其中引用了一些行业KOL对区块链创业者与传统创业者差异的描述。

PreAngel资本的王利杰曾发表这样的感慨:投机,疯狂的投机。越是深刻研究区块链技术,越能感受到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很多人做事情无节操、无视法律和规则、无视道德和良心的底线,唯恐天下不乱。把如此高风险的数字代币,分散给成千上万个风险承担能力极低的‘小韭菜’,割了一波又一波。

而被“3点钟”群踢出来的“宝二爷”有更高深的总结:数字货币就是个流量生意,进入币圈,其实就是进入娱乐圈。

邵亦波的观点则更切中要害:买ICO的人98%会血本无归。有少数公司的模式适合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但是大多数不适合。即使适合的,把公司业务做成功了,也不代表token会有价值。ICO现在让一个白皮书就可以面向大众融资,比98年夸张太多了,所以泡沫也会更大。

陌陌创始人唐岩表示:“这币那币的别找我,我们业务目前为止挺健康的,没动力搞这些。”

没有区块链,其他的产业,例如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无人驾驶等也都在高速发展,但发展路径,都是以企业为中心,实现一个长青的基业。在此前若干年创业潮中,区块链中的获利方式并不多见,因此,传统的创业者视区块链为泡沫也是必然,区块链创业者视传统为落后,也可以理解。

但在面临发展困难时,这些基于理解、意识出现的问题都会成为“真刀真”,会成为“真金白银”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发展面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区块链经历狂热后,在中场休息阶段,区块链从业者该思考什么?该意识到“战争”如何继续以及如何胜利?该意识到与自己日益竞争的是谁?

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以下点,希望可以为区块链从业者延续项目有所帮助:

1.?巨头环聚下求生

2.?滥用资源过度,没有留存

3.?认知折叠和工业化

巨头下求生

在短短两年中,区块链行业的巨头已经将最好的资源聚拢在手中。

从产业上看,币圈成型的产业只有两个,一个是交易所,一个是挖矿。

矿业中,几大矿机巨头遭遇过折戟沉沙,青黄不接。但熬过熊市,牛市中仍有机会翻身。矿场则是一直要面临成本考量,这是一门“地产生意”,找地找电,租机位,规模很大。而矿池,作为挖矿的前端,模式虽轻,反而成为了整个供应链中最终聚拢的流量和资源的角色。但矿池也是很明显的流量生意,通过收取手续费生存,利润率较低。

在交易所的赛道,三大巨头交易所稳定的占据顶层,这几大交易所都是行业最早期的从业者,经历过牛熊周期,有钱、有人、有势能、有信仰,整个圈子的成绩都越发集中于此。

交易所和矿业都是生长在区块链行业两大核心上的产业。两大产业占据了圈内最成熟的盈利机会。如果想要在这两大赛道中创业,最简单的是埋藏在一个业务线里,与巨头为伍。例如偏向交易所的市值管理、量化、区块链券商,偏向矿业的硬件供应商、矿场服务等。

但这些机会和位置少之又少,巨头环聚的现状会让更多的资源向巨头集中,如果巨头将所有的业务为了做生态都做完了,那小项目也将会在不远的未来夭折。只有项目做的比巨头更好,比巨头更快,比巨头更具竞争力,才能有成活的机会。

但似乎,大部分项目都没有意识到或改变不了。

滥用资源过度,没有留存

风口带来的是狂热,狂热带来的是红利,红利中,有钱、有流量。

以公链项目为例,大部分项目都拿到了基石和私募,甚至代币已经上所多时。这些都是风口带来的钱,风口中还吸引了投资者以及流量,但大部分项目都没办法做好留存。

公链可以做什么留存呢?有两种,一种是以公链内的产品聚集用户和投资者,一种是以社交工具聚集投资者和关注者。

很多项目都在说要重视用户体验,做出最好的产品。但因为从业者与用户的认知差别,很多产品只能做到在适合行业人士而无法广泛适应到到外部需求中。这其中有两个潜意识在作祟,一是对区块链认知对产品设计的理解,二是技术人员对技术的过度信任和依赖。

例如,做一款用于社交沟通的软件,而当软件内很多体验必须要加密货币完成时,用户会明显发现体验延迟、流程繁琐等。互联网市场中体验优秀的App已经严重饱和,用户不会仅因加密货币而为这些产品买单。

项目方往往还会花费精力和财力建立社区或社群,而前端产品给用户或投资者的体验却大打折扣,这是资源、成本的滥用,经历了一个周期后,社区、社群并不活跃,产品的用户量也少之又少。

这是大多数公链项目的常态,留存让项目岌岌可危,为什么?问题的核心在于太信仰流量。

流量模式在没有好产品做留存抓手时,流量就没有价值,很多公链的留存,都以持币为主,但币价跌了,共识破裂,也就没社区了,而开发者呢,没有足够多的激励支持开发好产品帮助生态发展,同样会前功尽弃。

其实,在区块链行业风口初期,很多公链项目都在做替代生活需求的工具产品。这是对的,但币价的杠杆效应太严重,导致项目聚焦点和思考角度受限太多。两年的时间,按照互联网产品的打造,也足以做好一款产品来聚拢用户并盈利。

去掉意识里的杠杆

区块链是一个金融属性主导的行业,行业本身就处在一个“加杠杆”的产业中。我们所看到的金融交易,每天交易额巨大,但实际调用的资金,就要严重的大打折扣。而每个项目的市值,则大多以交易市值计算,这让项目方大多形成了潜意识杠杆。

杠杆的作用会给项目发展造成很多认知误区,例如错估市场、对项目成果认识不清、误判项目价值和用户需求等。

例如,大部分项目会把投资者的预期作为主要价值,这最终会让项目变成一个金融操盘项目。亦或者,对估值的错估,用巨资去投入广告费用或研发费用,却忽略了培养造血能力。如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二级市场上,或为了盈利而向交易靠拢,用户画像的范围也会因此越发集中。用户随市场起伏不定,大起大落。

在最早起的企业融资流程中,种子轮和天使轮看产品看人、A轮看模式、B轮看增长、C轮看数据、D轮之后看新业务以及现金流,最后到上市退出时,最快也要经历5年。整个过程中如果进展很快,但业务步骤开展流程也是完善的,庞大的市值,建立在日积月累的分毫之中。从创始团队的视角看,这个庞大的生态,不能轻易分崩离析。

但一旦早期追求杠杆,必然会是实体空虚。况且,面对二级市场上的资金需求,早期融到的钱根本无法留出更多的钱用于项目发展,几个人的项目,就要操作巨大的市值盘面。结果无法预知。

认知折叠和工业化是区块链突围的角度

不得不说,区块链项目,成也在于金融属性,而可能败也是因为金融属性,因此,在目前区块链行业的现状中,项目突围的角度需要一定程度上跳出金融角度。

有两件事可见,2018年1月,3点钟社群狂热的时候,陌陌以6亿美元现金,外加265万股新发行的ADS股票,拿下了探探100%的股权。在资本寒冷的2019,快手和百度在8月刚刚用4.3亿美元战略投资知乎,地主家仍旧有余粮。

在上文中宝二爷说到了,币圈就是流量生意,各种引流以及转化促成业务。但在引流和转化中,所谓的激励都是杯水车薪,项目并不能在平台和产品里沉淀好的现金流,或者储备足够的资金来应付困难和做战略选择。

长远来看,区块链项目需要一个正向现金流。而正向现金流一定要有逻辑正确的产品,也要有一个将复杂流程融合在一个协作页面的过程。

这里的关键词叫认知折叠。

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被折叠过的系统里面。这种折叠,有的是靠高深的科技突破,比如内燃机和计算机,有的只是简单的方法创新,比如流水线和集装箱。但是,只要能把一大堆的复杂性折叠成一个简单的产品,整体的认知水平就会被实质性地提高。

而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折叠得越深越好,产业的发展让每个人都能享用最简单的协作界面。但分解到每个从业者或项目上,你得有能力展开那个被折叠的系统。否则,就会被各种表面上的现象迷惑。身处区块链的从业者其实都被二级市场拉的脱不开身,而没有将区块链的技术和认知折叠在哪一个产品中。

在著名的企业顾问刘润老师的课中,我找到了一些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分为两点:

第一,在事物的系统里建立“增强回路”;第二,在这个增强回路里,找到核心动作。

增强回路的逻辑是一件事情的因能够增强果,果反过来又增强因,形成回路,一圈一圈地循环增强,只要搭建出这个增强回路,整个系统就处于自动加强、自动扩张的过程中。

而核心动作则是,想做的事越大,手头干的事就得越少,最终推动的系统规模才能越大。大系统,都是一些简单要素大量重复的结果。简单,动作少,才能靠大量复制扩大规模。这就是核心动作的属性。

作为一个项目方,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巨大的复杂性封装在一个简单的物品里面。因为认知提高了东西复杂性,但会降低其中认知折叠的程度,会削弱可复制和扩张能力。区块链作为高新技术,其认知上的复杂性极高,但一旦可以通过提升后端的复杂性,降低前段的复杂性,并在前端形成一种封装,这种认知折叠,这就是真实进步的过程。

例如在2018年极速发展的矿业,其产业核心是通过认知折叠封装了可复制的“矿机”,大大降低了前端的复杂性。而挖矿的果也增强了矿机产生的因。

对于其他项目是同样一致的,封装后端复杂性将会成为区块链落地应用的重要方式。也是行业再次指数级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种认知折叠后的封装,在供应链体系里,是规模复制的基础,就像工业化进程一样,工厂的生产必然是流程清晰,步骤明确,可量产并且可复制。

即使是再难的技术解决方案,复杂性一定只在于后端,而不在前端。这也像现代医学一样,把对病的所有知识体系,折叠进了一颗小小的药丸里。

写在最后

在9.4过后的两年中,当项目进展不顺时,我大多听到的都是因为大环境因素而致。在牛熊周期里,难道区块链项目只能熊市潜伏,牛市收益吗?这反应了唐岩调侃语句的一个用词--“健康”。对于项目发展,很显然,健康才能生长,健康的增长、健康的财务等等都是必要的。

可似乎在大环境背景下,项目方都成了躲避者。就好像小说《三体》里写的极昼,人类都躲避在暗处,一旦暴晒会成为人皮,需要浸泡才能恢复生命力。

区块链不能成为现今不健康企业的投机之选,也不能一直被杠杆左右。历经起伏的两年,大部分公链的主网也上线了,也该开始有所成就了。当圈内活力不佳时,项目需要做自己的中场思考,中场是一场先于自我突围的战事,时不我待,下半场的号声可能随时吹响。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智博客

[0:15ms0-4:3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