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以太坊基因:拆解路径,以太坊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_SAND:sand币未来看到多少

以太坊的拥趸者松了一口气。作为加密货币市场第二大币种,以太坊年初以来涨超200%,流通市值占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约12%,与第三名XRP拉开距离——加密货币世界里的老大比特币年内涨幅也不过近60%。尤其今年7月21日后,以太坊2周时间涨近70%,表现耀眼。

但以太坊仍被一些投资人和KOL认为价值被严重低估。过去几个月,依赖以太坊生态的DeFi项目妖币横生,相对以太坊走出了独立行情,并领涨于以太坊,以太坊在今年8月15日曾突破400USD/ETH,随后调整至今。

有一种声音认为,DeFi是第二个ICO。ICO曾将以太坊推上巅峰,但随之而来泡沫破裂,以太坊陷入内忧外患,一度从二号王座上跌落下来。

历史会不会重现?以太坊当前真的被低估了吗?

这篇文章并非要探讨ETH的升值空间,而是试图考察以太坊的生命力,以及在竞争者面前它做了哪些决定——要么剩者为王,要么赢家通吃,这就是近年来大火的“核心资产”的定义。

以太坊是如何崛起的?

在企业的生命周期里,度过三年上升期后就会进入高峰期或者低潮期,拼多多在成立三年后即市了,互联网新贵的涌现诠释了新的互联网速度。以太坊虽不是公司制,但也在三年这个关口迎来第一次转折。

从以太坊市值及市值占比可以看出,以太坊市值是在2017年末及2018年上半年达到巅峰,同时,以太坊市值占比峰值在2017年6月左右出现,一度逾30%。

有一种通行的观点认为,ETH的最大需求源自是ICO狂热,按下这一潘多拉魔盒按钮的则是以太坊的智能合约标准ERC20,因此,ICO是以太坊培育出来的一种模式,而之后市场对以太坊进行重估实际上是这种模式已无以为继。

但若将时光倒拨,ICO兴起时能做智能合约的并非只有以太坊。如同今天的DeFi已非创新,当年的智能合约也不是新鲜玩意。除了比特股、NXT,还有合约币、Rootstock等基于比特币网络创建资产的平台,尤其是合约币,基本复制了以太坊平台结构和智能合约处理技术,并在2016年年初一度成功打压以太坊,令以太坊一夜间下跌25%。

2016年3月,有一则行情分析这样写道:“在以太坊狂飙的一个月时间里,主力交易所poloniex的在线用户数居然没什么波动,一直在4000~5000之间波动,也就是说根本没什么接盘侠。国内几大比特币交易所,也明确表示不上以太坊。”——即便以太坊在当时已经达到10亿美元市值,规模上已经跨入独角兽俱乐部,但比如国内火币交易所,在当时坚决表示不上架以太坊。

这点出了以太坊尴尬的处境。以太坊在智能合约领域既不具备先发优势,甚至“智能合约”在当时都不被认为是优势。

事实上,以太坊第一版发布前后,市场对于以太坊未来的主要用途还很模糊,甚至将其与物联网、预测市场做关联,这主要是基于以太坊开发者平台属性进行的联想。

2015年,Vitalik在博文中写道,希望能将“密码学货币2.0”推向货币以外的领域。并且,Vitalik认为新的密码学货币要向取得成功,要么具有价值稳定的特性,要么能成为“通用网关”。同年年底,以太坊才开始提要做“世界计算机”这种说法,以太坊的意图逐渐清晰起来。

由此可以推测,能让普通人便利进行一键发币,不是以太坊的初衷。如今,初创项目要发行自己的资产,除了以太坊,也可以选择EOS、波场、波卡等公链,但ERC20依旧是主要载体,且ERC20代币总价值远远超过ETH总市值。

悟空挖矿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智博客

[0:0ms0-4:22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