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张博:区块链应用于司法的相关理论没有形成体系_区块链:区块链害了多少人

11月8日,在“区块链技术与版权保护”研讨会上,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张博提到几个方面问题,第一,区块链应用于司法的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较少,学术积累比较薄弱,相关理论没有形成体系。第二,立法缺失。国内外没有相关的专门立法对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新型取证方式予以相应的规定。2018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有关区块链存证的规定应用范围仅限于3家互联网法院。第三,国家没有出具区块链的技术标准,行业规则尚未形成。张博与同事之前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很多人对于区块链缺乏统一的认识。第四,对于存证公司没有设定准入制度,行业监管比较缺失,目前存证公司开办和经营不需要信息产业主管部门颁发电子许可证,仅仅有备案证明,缺乏效应资质的审核。这让法官往往需要从平台资质、中立性、举证技术、存储过程、是否有可验证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证据的可信度。第五,当事人对区块链存证技术概念认识比较模糊,即使是专业律师也不例外。比如,有的律师会在庭审中仅仅出示一份电子证书,但这是不够的,还需要与之相关联的证明公司存证的资质、存证流程以及验证过程的证据。此外,法官认定证据也存在一定的障碍,目前法官对于区块链证据的认定仍然处于探索之中,没有成熟的规则。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天平链与版权链协同,推动版权产业健康发展:金色财经现场报道,9月6日由北京版权保护中心、北京互联网法院、首都版权协会联合举办的“版权链-天平链行政司法协同治理平台发布会暨可信数字版权生态重点示范项目发布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上,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指出,技术性强、复杂性高、类型新颖是行业发展为司法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挑战,互联网特点下权利人维权普遍面临着周期长、举证难、成本高。赔偿低、商业维权等问题。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天平链与版权链协同,共同制定版权权属确认标准,实现双标统一,同时建立司法审判“一键”调取著作权登记信息的业务流程与技术规范,打通著作权登记信息的壁垒,建立诉非“云联”机制,未来将通过行政司法“双驱促市”,推动版权产业健康发展。[2020/9/6]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天平链”证据区块链等黑科技为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桥梁发挥着重要功能: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疫情期间,围绕服务群众诉讼、服务审判执行、服务社会治理,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电子诉讼平台、AI虚拟法官、“天平链”证据区块链、文书自动生成、淘宝微淘、移动微法院等“黑科技”,作为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桥梁发挥着重要功能。(每日经济新闻)[2020/3/26]

动态 | 北京互联网法院打造“天平链2.0”:北京互联网法院近日发布《天平链应用接入技术规范》和《天平链应用接入管理规范》,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上链内容标准、扩大联盟链生态等,探索“业务链、管理链、生态链”三链合一的“天平链2.0”新模式,打造司法体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创新实践示范平台。

目前,“天平链”已完成跨链接入区块链节点19个,已完成版权、著作权、互联网金融等9类25个应用节点数据对接,北京互联网法院受理的4万件案件全部上链,上链电子数据超过1000万条,跨链存证数据量已达上亿条。(法制日报)[2019/12/9]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智博客

[0:0ms0-3:63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