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软件一直被大多数人误解为「免费的公共物品」,而这是由那些善意的程序员慷慨地呈现给你的,他们要么没有商业思维,要么对利他主义有着极端的偏好。虽然这个假设有一丝丝的真实性,但它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它不仅是 IT 行业进步的强大力量,而且,如果做得好的话,这是私人组织很少能比拟的独特竞争优势。经过一番研究,DAOrayaki 社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开源经济学。
1. 你如何定义开源软件?
2. 这发展理念的历史和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3. 它在财务上是如何运作的,并且能否在一个高度私有化的行业中竞争?
4. 开源项目的经济性是否使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风险投资?
VC 对开源项目的投资同比增长(图片来源:Battery: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536774580/Battery-Ventures-OpenCloud-Report-2021)
OpenSource.com 的定义如下:
开源软件是具有源代码的软件,任何人都可以检查、修改和加强。「源代码」是大多数计算机用户从未见过的软件部分;它是计算机程序员可以操作的代码,以改变一个软件——一个「程序」或「应用程序」——的运行方式。能够接触到计算机程序源代码的程序员可以通过增加功能或修复无法正常运行的部分来改进该程序。
你会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定义中没有包括「免费」这个词。尽管大多数开源工具都是免费的(我们稍后会谈到货币化),但这定义围绕的中心是在源代码的可用性,以及你作为一个独立的开发者对项目的贡献,对它进行询问的权利。开源项目开发实际上是作为一种边缘活动开始的,与早期互联网社区的精神有着联系。
因为网络的扩展,编写、分享和修补代码变得更加容易。此外,该领域的研发主要由政府(ARPANET)和学术界(麻省理工学院及其他)资助,这意味着在项目上花费的时间没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补偿或回报的概念。早期的项目,如 LINUX 操作系统和 MySQL 是公开建立的,由分布式的开发者社区来修复错误,改进代码基础,并最终促进了一个生态系统的发展。
RedHat 是 1993 年开始的开源项目,也是早期成功的故事(在此阅读完整的成功故事)。
已经有大量开源项目的成功故事,即使不是间接的互动(包括上面提到的 RedHat,其实很多开源项目你都可能听说过。然而,当你设想高增长、可融资的商业模式时,开源项目并不是你想到的第一个模式。它本质上是反直觉的:你建立一个公共代码库,使任何人都能做出贡献,然后期望,也许有机地使上述功能货币化。然而,这起初经常被认为是一个主要的弱点,但在某些情况下被证明是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社区。现在,一些私营公司已经采用了这种策略,即苹果和微软——但没有什么能够削弱开源开发者社区的力量、热情和吸引力。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它在实践中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市场消息:台积电要求春节加班赶盖3纳米厂:据日经亚洲评论,台积电将支付额外奖金,要求建造商加班赶工完成3纳米新建工程的建设。台积电兴建中的南科3纳米厂预定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量产,其还计划将5纳米芯片的容量较去年年底提高70%,达到每月12万片晶圆,这些芯片目前用于最新的5G iPhone 12系列和新的Mac核心处理器。[2021/2/9 19:19:49]
开源项目对于开发者群体来说一直都像是为反派提供武器的项目。特别关注某个项目的黑客们奉献了他们的生命,却没有期望得到什么回报。他们更想要的是建立一些很酷的东西,也许是「坚持到底」,也就是如果没有开放源码的对应软件公司,该公司会有很大的利润。但这并不全是理想主义和利他主义,大多数早期的、具有定义成开源项目为现代企业建立了工具和框架。基础设施、分析、托管、中间件和数据转换——这些功能对于其他东西的运行是必不可少的。
无可否认,它们只有在开源项目开发的背景下才能实现:高度积极和聪明的开发人员努力实现一个功能性的结果,而不是一个虚荣的指标。但事实往往是,你不能吞噬掉你从参与一个有意义的项目中得到的那种温暖和含糊的感觉。开源项目补偿的道德和挑战是有据可查的。然而,从我所收集到的信息来看,最大和最成功的项目都能够扩大规模、雇用人员、实现货币化,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够进行 IPO。让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来源: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的计划图: 开源项目
据 a16z 公司合伙人、长期从事开源软件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Peter Levine 介绍,开源项目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也有三个关键的差异化因素,可以为私有/专有软件组织提供竞争护城河:
1. 项目与社区的契合度,也就是你的开源项目创造了一个积极为开源代码库做贡献的开发者社区。这可以通过 GitHub 星级、提交量、拉动请求或贡献者增长来衡量。
2. 产品和市场的契合度,也就是你的开源软件被用户采用。这可以通过下载和使用量来衡量。
3. 价值和市场的契合度,也就是你找到了一个客户愿意付费的价值主张。这里的成功是由收入来衡量的。
1. 企业客户不希望被厂商锁定
2. 他们希望从写过代码的人那里购买
3. 大公司不具备你的专业知识
这些阶段类似于一个典型的创业公司所追求的倒置版本。大多情况下,创始人要找出一个问题,并建立一个客户愿意付费的解决方案。一旦他们开发出产品,他们就在市场上进行测试,寻找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最后,一旦他们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客户群,愿意为产品做宣传,他们就会努力推动社区的发展——这是我们几周前提到的主题。开源软件产品和公司在设计上都是以社区为优先的。下一步的挑战不在于寻找支持者,而在于怎么样去创造收入。
除了社区驱动的热情之外,还有一些关键的竞争护城河是开源软件模式独有的。通过这个渠道就有一条清晰的货币化道路,也许这是因为他们与企业公司的紧密关系(开源软件为现代企业工具的骨干提供了动力......)。企业公司喜欢灵活性(也就是没有长期合同)、开发者与开发者之间的关系(更少的销售障碍)以及帮助实施、维护和建议的专家。但获取这种价值的首选方法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1. 前面提到的 RedHat 案例研究就是提供免费软件的先驱,但通过提供支持和服务实现盈利。
2. 后来,这种方法被提供专有/增强功能的做法所取代,有点像免费模式,其路线图在公共和私人/付费访问工具 [例如:Elastic, Confluent] 之间分叉
3. 如今,大多数现代开源公司通过 SaaS 模式盈利(惊喜,惊喜):为利用其技术的企业处理托管、工具和运营方面的事项 [例如:Databricks]。
OSS Pivot to Cloud 的扩展速度比以往任何模式都快(来源:Battery Ventures)
成功的开源软件项目都有一个预先建立的社区(主题专家、懂得使用该产品的开发者,以及定期的更新和文档发布)。这对任何希望将源代码整合到自己的项目中,然后雇用开发人员来监督它(或期望目前的开发人员迅速采用它)的企业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对于开放源码软件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平衡:你的项目对所有人都是可见的。理论上,社区可以「分叉」项目(克隆和分离源代码以建立不同的方向),这可能会带来问题。你因社区而生,也因社区而死,但如果你能穿针引线,你就会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资源供你支配。从历史上看,开放源码被视为一种商品。在现实中,它已经成为商业活动和商业创新的关键加速器。
来源:开源商业论坛(O4B)。开放源码商业论坛(O4B)欧盟开放源码软件前景
有人认为,开源项目正在经历一个复兴的时刻。它深深扎根于开发者文化,现在也受益于宏观经济的尾巴,如远程和分布式劳动力,大规模迁移到 SaaS,以及通过加密货币和区块链社区的角度所观察到的早期互联网文化的复苏。退出的路径与传统的私人创业公司有些不同,但机会依然是存在的。
此外,众所周知,开源项目已经成为关键的战略收购目标。MySQL 被 Sun Microsystems 收购,然后被 Oracle 收购;Salesforce 收购了 Heroku 和 Mulesoft;XenSource 被 Citrix 收购;RedHat 被 IBM 收购;微软收购了 GitHub。此外,开源项目已经超越了纯玩法架构的限制,扩展到所有具有重大优势的关键垂直领域:金融科技、教育科技、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许多例子都是在美国,但应该注意的是,在我们的后院(欧洲)也有大量优秀的开源项目公司。Aiven(最近在 Eurazeo 的投资下获得了 30 亿美元的估值),人工智能存储库 Hugging Face(在最近的融资后刚刚达到 20 亿美元),MariaDB,SUSE,Strapi,Axion IQ,Elastic($ESTC 公共股票)和 GitLab 等等。
来源:a16Z 的未来——开源代码。从社区到商业化
正如本文开头所阐述的,开源项目的风险投资正在逐年增加。需要注意的是,退出价值也在增加,仅在 2019 年和 2020 年之间,IPO 和并购活动就增加了 3 倍以上。那么,我们学到了什么?嗯,首先是开放源码不是简单的免费软件,事实上,成功的项目能够实现收入目标,并以与传统的专有创业公司相当的倍数退出。开源项目既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市场策略——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开发者为中心的——并且需要仔细、慎重的管理和监督以获得规模上的成功。
最后,它体现了透明化、去中心化和为善而建的运动,这是当前时代潮流的代表。甚至一些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也在借助于开源来加速研发进度和进行规模实验(谷歌有 2000 多个开源项目!)。
虽然我们没有围绕开源应用的具体要求,但我们将密切监测市场,寻找与我们自己的投资论点一致的项目,以及有可能实现价值和市场的契合,并且释放世界各地商业产品的创新。
原文作者:BlockScience
原文编译:Tan zhi Xuan's@DAOrayaki.org,DoraFactory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