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知是螺旋式上升的_比特币:瑞波币

去年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人的认知是螺旋式上升的。所谓螺旋式上升的意思,就是指我们对于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会不断地改变,新看法可能和旧看法截然不同,同时又覆盖了旧看法。

这种例子在我身上就有好多,列举二三,也不怕大家笑话。

比如我之前对互联网金融的看法。列宁说过:“帝国主义,或者说金融资本的统治,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在资本充分参与生产、控制生产的市场秩序中,决定资本流向和流速的金融资本家与金融系统实际上充当着社会生产的大脑和神经的作用,绝对是关键和核心的部门。

而互联网又是近30年人类科技落地方面最重大的突破之一,从技术本源上能很好地支持大脑和神经的功能,同时又是近十年最活跃的经济部门。因此在这个概念横空出世之时,我自然认为这两者的结合必然是天作之合,在未来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因此不管是P2P,还是蚂蚁金服,我在一开始都是非常看好的,并且对于我厂没有能大举投入,及时申领牌照,激进扩张,一度有点觉得过于保守。但是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

首先是P2P的大范围爆雷,这时再看才发现这些P2P的所谓创新不过是用科技的外衣把美国在70年代曾经爆炒过的垃圾债拿出来又玩了一遍而已,而蚂蚁的小贷,本质上也不过是通过科技放高息贷款,加速贷款的触达面和放款回款速度而已。

太阳底下并没有什么新鲜事。而且正因为金融涉及到国家的命脉民生,真实的杠杆倍数往往隐藏在层层创新的包装之下,再加上资本本身贪婪的属性,互联网强大的触达能力,如果放任自流,必将养出一只完全不可控的巨兽,要么风控失位,小小的火星就可能燃起燎原大火,要么庞大难制,成为收割广大韭菜最锋利不见血的镰刀。

因此互联网金融确实如12、13年初起时就有人质疑的那样,更多的本质还是应该在合规的情况下用科技为金融赋能,而不是用科技去冲破既有管制,fintech中的tech才是需要强调的。

又比如O2O或者说团购,之前我是非常不理解的,纯靠补贴的生意模式如何能长期持续?但是后来有了外卖,团购成了外卖的引流工具,而外卖本身就和出租车一样,是早就可以盈利的传统业务,而在规模效应,科技赋能下,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毛利率,都有巨大的盈利空间,再进一步,通过高频打低频,外卖本身形成垄断后还能进一步进攻机票、住宿等行业,想象的空间巨大。

更进一步,在去年听了单喆慜老师的课后,她的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在很多创业公司盈利之前,本质就是借新还旧的庞氏局。“这个是从财务观点去看创业公司,其实推广开来看所有的新事物在真正找到或者让大家意识到他真正的价值之前,他的公开价格就是很低的,不然也不会有后来那么大的增长空间。

再往下想一层,其实这几年风口上的公司,不管是美团还是头条还是拼多多特斯拉,包括最近炙手可热的电车四傻和K12双雄,本质上还是踩在了放水的大潮上,当市场上现金充沛时,活得最好的必然是能及时上最大的杠杆,不停地上更大的杠杆的公司。

还有一个例子是比特币,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讲比特币的本质就是有一定使用的价值的庞氏游戏。

但是在后来的一些讨论中我发现我还是想浅了。不是说比特币就不是厐式,而是按这个逻辑,股市是不是也是一种庞氏?钻石是不是一场局?黄金的主要价值又来源于什么?所有的交易本质上都是新人对旧主的接盘,如果这个过程中交易双方都没有投入劳动使得使用价值增值,那这个过程的价值升值似乎就只能来源于供求的变化,而假如原始物品的使用价值接近于0或者远低于实际的价格,那这种供求变化很多时候就来源于信仰……当然,如果再深究一层,去探寻使用价值的衡量,那可能就得解答人生的意义了……

类似的例子其实还有不少,有意思的是这种认知的改变过程并不是只在我一个人身上发生,就好像美团的股价、比特币的价格一样,资本市场或者说更广泛的大众对这件事的认知又何尝不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那么这种认知过程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么?答案是肯定的。

认知其实是一个归因,再由因推果的过程。这里的本源其实在于归因的困难。

我们知道人类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因果率。比如科学的研发方法就是因果律登峰造极的产物。但是其实哪怕是最严谨的科学,本身在认知上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被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学取代,现代物理学被量子力学刷新了认知。

当然科学体系的好处在于事先明确了一切的基石基于公理,这种假设决定了理论适用的边界,也就使得许多认知即使后来被更大尺度的假设颠覆,仍然在小范围的假设尺度内是可用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历史,我们看到的史书包括教材,其实更多的是史料加上史观,而史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归因的方法和结论。

事实上当我们看过足够多的史料之后,我们会发生很多历史事件的归因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混沌系统,而我们掌握的史料永远都是不完整的只言片语,就好像天气预报之前我们总是拿不到所有数据一样。正因为如此,很多事件的归因就必然有一个不断摇摆,否定-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过程。

再比管理学也是很典型的例子,我们对很多企业的成功和失败去归因,但是其实拉长时间去看,很多时候会发现,一些企业的成败可能真的只是偶然的客观因素,而却往往被归因于一些次要的主观因素,而随着时间的沉淀,大家对企业成败的归因过程就和历史上对国家兴衰的归因一样,往往都会给出许多不同的覆盖之前观点的见解。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发现是一个让人很丧气的事情,不管研究什么样的果,有可能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找到它真正的因,然后我们还要用当前明显不靠谱的模型去不断预测未来,指导决策。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地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到下一刻,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错的。这多少有点“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味道。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很多事情会变得很犹豫,如果一定要求很客观,你就很难草率地去judge一个人,judge一个事。而这个客观的答案如果永远得不到,那你可能就永远做不出决策。

所以如果真的认知到这一点,我们要做的可能反而是快速决策,小心试错,对结果更加敬畏,对行动愈加大胆,如是才能更快地螺旋前进。

毕竟是螺旋式”上升“,下一个认知是可以覆盖上一个认知的,也就是未来的我们可以在否定过去的自己时还能友好地和未来的自己更好地相处,这某种意义上可能也是大脑的一种本能,才能推动人类一直以来的孜孜求索吧。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智博客

[0:0ms0-3:42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