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安全讲义之网络安全_CEO:NIC

教师安全讲义之网络安全

目录

一、现代社会网络的使用与发展情况2

二、网络带给青少年的积极影响4

开阔视野,扩充知识面4

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4

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4

提供生活便利4

培养创造性、平等意识和探索精神5

三、网络交友的危害、原因和对策5

网络交友危险多5

青少年沉迷网络交友原因分析7

网络文明交友的策略8

四、青少年沉迷网游的危害、原因与对策9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9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危害10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对策12

五、电信的类型与对策14

电信的类型14

电信的预防16

六、总结18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交友、网络游戏和电信的类型和原因。

2、了解网瘾对中学生的危害,掌握应对网络交友、网络游戏和电信的对策。

3、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合理使用网络。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网络交友、网络游戏和电信的危害和对策。

2、帮助学生开展积极的反思和思考,改正自身的不良网络习惯,文明使用网络,促进绿色网络的建设。

教学难点

了解网瘾对中学生的危害,掌握应对网络交友、网络游戏和电信的对策。

教学过程

一、现代社会网络的使用与发展情况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日常的衣食住行与网络密不可分,例如网上购物、订餐、打车等十分普遍,网络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引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就是:“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而在快速增加的网民中,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青少年占有很高的比例。

根据2017年1月22日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0.2%、23.2%。与2015年底相比,10岁以下低龄群体和4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的占比均有所提升。

图1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图2数据显示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截至2016年12月,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3%、26.2%。与2015年底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提升了2.2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图2中国网民学历结构

青少年群体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交友、娱乐和学习,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不论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还是它所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参与平台,都对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首先,我们来了解下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二、网络带给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你上网会干什么呢?网络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网络也同样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开阔视野,扩充知识面

网络信息丰富多样,包括有关、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信息的数据库。通过网络学习如何检索、查询、核对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自身技能。

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

网络提供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多种网络休闲娱乐方式,放松身心,丰富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

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网络提供微博、QQ、微信等互动平台,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现网上一对一、一对多的在线即时对话与讨论等,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和感悟。

提供生活便利

网络为人们提供各种衣食住行的便民服务,例如网络购物、查询航班列车时刻表、查询天气预报等。

培养创造性、平等意识和探索精神

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虚拟性,为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广泛的机会,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中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认识文化环境对于自己生活的意义,提高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而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带来便利的同时,又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损害身心健康,同时也给我们的育人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青少年群体过度使用网络,沉迷于网络交友和网络游戏等网络休闲方式,而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电信也加重网络对青少年群体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将从网络交友、网络游戏和电信三方面展开原因、危害和对策分析。

三、网络交友的危害、原因和对策

你会去见你的网友吗?央视网2015年8月13日国际快讯视频《美国:轻易见网友,女孩行为令父母吃惊》。视频中的男子真实身份是一位20多岁的社会调查员,他假扮成一名15岁的少年,通过社交网站和3名未成年女孩聊天,调查这三位女生在见网友方面的行为反应。这三位女孩在不了解见面网友的真实信息情况下“欣然赴约”,甚至将父母平时的教导全然不顾。

这三位女生是幸运的,至少还有家长在暗中保护和积极教育她们,使她们免于危险和伤害。但是并不是每位去见网友的人都是这么幸运,接下来我们结合案例来了解网络交友对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

网络交友危险多

1.财产损失

21岁的李女士是山东省青岛某高校一名大四学生,在手机交友软件上认识了“李昊”,聊了几天,约见男网友的时候,价值6000多元的手机及5000元现金被对方走。轻信网友,轻易约见网友,造成自身财产损失。

2.人身自由受限

男子朱军赴湖南长沙见女网友陷组织,被困198小时逃生。这名叫朱军的男子,是陕西咸阳人。他抱着期待来长沙见“女网友”,不曾想,这是一个早已设置好的陷阱。从被入组织到逃出,被困的198个小时里,他遭殴打、拘禁,还要求给“主管”擦鞋按摩洗脚。误信网友,轻易见女网友,误入,造成人身自由受限。

3.人身侵害

广东省茂名化州市两名初一在校女生,夜见QQ网友时,双双被。轻易夜见网友,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受到人身侵害。

4.失去生命

25岁女子异地见网友失联,家属已确认其遇害。郭晓丽曾在广东省东莞工作过三年,约半年前来到深圳,在福田一家体育中心工作,12月1日下班后,其从深圳去到东莞,原本计划是晚上见一个“朋友”,第二天去找在东莞工作的表妹。相关监控视频显示,1日晚郭晓丽曾与一男子走进一家餐厅,约一小时后又离开该餐厅,期间,郭晓丽曾通过微信与其表妹互通过位置,此后一直失联。轻易异地见网友,失去生命,令人惋惜。

5.心理创伤

95后女孩独自见网友被,沦为性奴。95后的四川籍女子小伍在网上认识江西男子冯某,独自一人来到合肥约见冯某。没想到,小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噩梦般地生活了半年,近日终于被瑶海区成功解救。同时也将半年来一直控制小伍,强迫小伍从事性交易的犯罪嫌疑人冯某抓获。独自一人约见网友,被迫从事性工作,对心理产生的巨大创伤和影响将会伴随着以后的生活。

青少年沉迷网络交友原因分析

既然见网友存在这么多潜在的危险,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会去见网友?2016年10月21日中国教育报信息称:学生见网友更多年10月21日中国教育报信息称:学生见网友更多,33.4%的“00后”在网上与陌生人聊过天,11.8%在网上透露过家庭或学校地址、电话号码等私人信息,10.1%见过网友。青少年如此热衷网络交友,背后原因在于:

1.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心理情感表达是他们的一种重要的内在心理需求,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是情感比较丰富的时期。由于现实中诸如时间、空间的限定、个人的心理原因和价值观等复杂因素的制约,往往使青少年陷入既渴望交往又羞于主动交往的矛盾之中,但网络的匿名特征弥补了现实的缺陷。通过网络交友和网络情感表达,可以使青少年内在对爱和友谊的体验需求得到满足。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一是由于娇生惯养或过度溺爱使之形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从自我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当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孩子找不到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和要求时,虚拟的网络世界则满足其需求。因此,他们热衷于从网络中寻找情感和心理的补偿。二是因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当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给予他心灵的慰藉与温暖时,他们便迫不及待地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3.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求

因为网络具有的虚拟性,网络交流内容都经过了一定的修饰、美化,所以通过网络展示出来的自我,极有可能是理想化的自我。于是青少年在网络中可以找到理想化的“白雪公主”、“白马王子”,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对纯真美好的友谊和爱情的渴求,对新异刺激的好奇,因此,借助便捷省力的网络来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寂寞。

4.同伴影响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逐渐从心理上脱离对父母的依恋,将成长为独立的个体。青少年主观上有独立的愿望,实际上却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生存状态。通过网上交友获得了满足感,但是由于自身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无法与同伴交往,这种现实与虚拟的反差,使青少年更不愿或更不敢面对现实,成长过程中对于朋友的需要只能从虚拟世界中获取,从而使他们无法摆脱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网络文明交友的策略

对于青少年热衷网络交友,我们不能对这种行为“强行禁止”,而是需要结合学校、教师、家长和个人各方面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促进青少年形成网络文明交友、慎见网友的意识。

1.学校方面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青少年网络交友的自律意识,培养网络交友能力。

加强网络交友引导,增强青少年网络交友的辨别能力,拒绝网络交友局。

2.教师与家长方面

引导学生区分网络交往的特殊性,提高鉴别网友的能力。

加强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心理情感的关注,尽量在现实中为青少年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满足其正常情感需求。

加强团队活动的开展,帮助青少年建立友谊,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感情,满足情感需求。

关爱子女、倾听子女的内心需求,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子女感受到家庭温暖,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3.个人方面

不跟陌生人说话。不轻信网上朋友的信息资料,一些别有用心者上网前会用假信息资料巧妙地伪装自己。

保护个人的隐私信息。在网上不要随意泄漏隐私信息(姓名、家庭地址、学校、电话号码、家长信息等),保护好社交账号和密码。

不接收陌生人的文件。文件中有可能包含木马病,有可能造成QQ、个人邮箱的密码和个人信息被盗取;不打开陌生网址。

区分网络交往的特殊性。提高鉴别网友的能力,学会保护自己,千万不要轻易见网友。

青少年沉迷网络交友危害巨大,不可小视,同时也有极大一部分青少年沉迷网游,危害不可小觑。我们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原因与对策进行探讨。

四、青少年沉迷网游的危害、原因与对策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

1.缺乏自控力

精美的画面背景,完美的人物形象,美妙的游戏音乐,富有挑战的游戏等激发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好奇心,视听结合的唯美呈现,能刺激青少年的游戏欲望。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为所欲为的放纵和发泄的快感及虚拟的成功感带来巨大的诱惑。由于青少年自身的意志比较薄弱、自控能力还不强,一旦投入到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

2.心理情感表达的需求

网络自身的自由性、平等性、互动性、开放性和虚拟性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诱惑。虚拟的平等,有效地调动玩家的情绪;真实的互动,激发玩家的心理期待;无序的自由,促使玩家产生沉迷。

3.同伴因素

一是受不良同伴群体不正确的行为规范影响,认为玩游戏才能融入该群体,成为同伴间进行交流的谈资,而不良同伴的联结为其网络游戏成瘾行为提供更多的社会反馈和刺激,学生沉迷网络不可自拔。二是部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不理想,则更多地体会到孤独感和不被接纳感,从而更可能会进入虚拟世界寻求接纳感、归属感和承认感。

4.家庭原因

一是父母婚姻冲突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家庭功能弱化是青少年严重异常行为的重要的风险因素。长期存在婚姻冲突的家庭的孩子,更倾向于寻求同伴关系的支持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以弥补自己在家庭中所受的伤害。二是缺少与父母间的沟通而沉溺于网络,如果父母习惯于用“强迫命令式”的教育方式管教孩子,父母不能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只是用简单的否定来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困惑,父母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三是过度溺爱、疏于管教使青少年沉迷网络。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危害

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危害:

1.影响学业

网络的过度使用,会使青少年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意志毅力消磨和自控能力下降,使青少年逐渐产生“网络成瘾症”,而对学习却失去兴趣,缺乏毅力,自控能力下降,学业荒废。

2.影响身体健康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长期睡眠不足,导致人体虚弱,生物节律失调,影响身体健康。同时青少年又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长时间呆在电脑前的辐射和高度紧张,会损害各种人体机能,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免疫功能降低,诱发种种疾病。2016年9月13日网易新闻报道,一名12岁男生因沉溺网游,意外猝死。男生名叫阿聪,去世前每天守在电脑前,沉溺在一款网络战游戏里,经常一玩就是10多小时。7月15日,连续打了5个小时游戏后,他突然头痛,随后因抢救无效身亡。

3.“网络性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紧张

网络性格最大的特征是“孤独、紧张、恐惧、冷漠和非社会化”。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人机对话和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容易使人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而产生异化。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人都以虚假的身份出现,在虚假的身份之下,网络人际关系很少有真实可言,时时充斥着不信任感,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青少年,经常与计算机为中介进行人机对话,缺少与同伴交流,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容易产生不合群。同时无法实现真实世界和网络世界角色平衡,表现出明显的攻击倾向和反社会行为,缺乏理性判断和思考,轻信网友,陷入虚拟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引发心理危机。

4.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模糊淡化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极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网络聊天不文明现象频出,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模糊淡化。

5.网络安全隐患和网络犯罪现象

根据浙江民生休闲频道10月30日报道,一个先天性耳聋的孩子,听不到别人说话,自己也不会说话。买了“王者皮肤”存款花掉一万多,花掉了家里一年的积蓄。华西报2015年2月12日报道,16岁少年因长期沉迷于网络,无经济来源,便多次采取盗窃手段敛财上网。旬邑县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

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差,难以区分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青少年的态度体验和行为模式,沉迷网游,享受暴力内容,青少年模拟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并带入到现实生活中等,诱发了大量青少年的暴力犯罪。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网费、游戏币、游戏装备购买等等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导致对网络游戏痴迷的青少年群体其金钱欲求的膨胀,个人需求和现实之间矛盾更加突出,这也是青少年财产犯罪高发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对策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对自身的危害显而易见,但是青少年仍是十分热衷、沉迷网络游戏。学校、教师、家长和个人需认真分析这“成瘾”背后的原因,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促使青少年形成拒绝沉迷网络游戏的意识。

1.学校方面

强化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提高网络信息的视听和辨别能力,其中包括不受网络游戏的操纵和蒙蔽。

推动网络教育课程设置,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

有效调整青少年对于网络游戏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青少年网络游戏的素养教育,不沉迷于网络。

学校应该分析其原因,及时提供社会心理支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改变青少年网游心理依赖根源。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青少年关注现实生活,投入健康向上的活动,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

2.教师方面

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学生,组织课外活动充实学生学习生活。

加强德育教育,通过心理课、班会课、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心理疏导。

引导学生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人生理想,认识到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自觉合理利用网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会观念,并将那些虚无缥缈的成就感、满足感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荣誉感和责任感。

3.家长方面

心理沟通:用心去陪伴孩子,真诚地关心孩子;用心倾听他们内心的呼唤;耐心地跟他们平等交流。

家庭治疗:寻求心理辅导,替孩子解开心结,缓解家庭矛盾。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积极的思想和人格。

环境改变:与家长紧密配合,改变孩子成长环境,让孩子有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

行为矫正:适当地引导孩子,比如带他去打网球、打篮球、让他多跟别人交流等;环境改变,逐渐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远离不良爱好,重新找回自我。

与孩子协商每周玩网络游戏的时间,监督其遵守并约定。

不溺爱孩子,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创建和谐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长自己树立良好榜样,身教大于言教,家长自身也要正确对待网络游戏。

4.个人方面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网络游戏的利与弊,放松身心的同时对上网要适时、节制,不沉迷于网游,学会自制。

参加各类有益身心的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遵守网络规则,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注意语言文明,不说脏话;与网友交流,要真诚友好。

区分网络与现实,不模仿网络暴力。

五、电信的类型与对策

电信犯罪是伴随着互联网、手机普及应用而出现的新型智能犯罪,短信、骚扰电话、钓鱼网站也成为手段的主要方式。

案例一:准女大学生徐玉玉被电信致死

2016年8月19日,临沂市罗庄区高考录取新生徐玉玉被犯罪嫌疑人以发放助学金的名义,实施电信走9900元。案发后,徐玉玉与父亲到机关报案,回家途中出现心脏骤停,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我们在同情这个姑娘的同时也心生疑惑:徐玉玉的个人信息缘何被泄露的如此彻底?据澎湃新闻报道,黑客已经成为个人信息地下交易产业链的关键部分。有些人会专门去联系相关的培训机构或团伙,从而把手上的数据卖到下游。而下游这些团队,有专人负责的话术编写培训、线上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线下ATM机提款等,分工非常明确。

案例二:电信瞄准的受众群体趋于低龄化。

安徽商报消息称,《以网络游戏做饵电信瞄准小学生》嫌疑人汤某的目标是12岁左右的青少年,针对于目标群体喜欢某款网络游戏,嫌疑人汤某对他说可以低价购买游戏点券,“手把手”教他如何用微信绑定母亲银行卡。通过微信多次向对方转账3万多元。

这种不见面不接触的新型高科技电信犯罪,具有更大的性、隐蔽性和危害性。以下针对青少年高发电信类型及特点,梳理了几项电信类型。

电信的类型

1.假冒公检法

犯罪分子假冒“警官”“检察官”“法官”等角色,谎称受害人涉嫌、贩等严重犯罪,诱导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实为子持有的所谓“安全账户”,此类造成损失金额最大。

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逮捕证由在逮捕现场出示,不会通过传真发放,更不会在网上查到。公检法机关从未设立所谓的“安全账户”,更不会通过电话安排当事人转账汇款到“安全账户”。

2.冒充熟人

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受害人熟悉的亲友的手机号码、社交账号密码,掌握受害人的社会关系,从而取信任,进而编造“发生意外急需用钱”、“资金周转”、“代缴话费”等理由,诱使受害人转账。

凡是亲友间涉及借款、汇款等问题,一定要通过拨打对方常用号码或者视频聊天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

3.利用伪基站实施

犯罪分子使用伪基站,冒用银行、运营商等客服电话号码发送短信给受害人,以账户积分兑换奖品等为由诱导受害人点击短信中的木马链接。用户一旦点击,犯罪分子就能在后台获取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和密码,进而盗取其账户资金。

当收到“银行卡密码升级”、“积分兑换”、“中奖”等含有链接的短信时,要通过银行、运营商的官方网站或客服电话进行核实,不要轻易点击短信中的链接。

4.网上购物

犯罪分子通过自身创建的电子商务网站或利用虚假的身份信息在提供交易的知名大型商务网站,如“淘宝网”等进行注册,然后在网上推出“超低价”、“二手货”、“免税货”等虚假内容吸引网上消费者。作案人要求购买者预付货款或提出预付邮寄费、保证金款等;或是没有通过网络支付的正规流程付款,而是将钱直接转到了卖家指定账户上,在收取众多的汇款之后者并不提供所购商品或者干脆在网络上消失。

5.QQ系统消息类

QQ是中国网民普遍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之一,在方便、快捷的同时,其成本低廉、隐蔽性强的特点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犯罪分子利用一种叫“QQ假消息器”的病,这种病可以模拟腾讯QQ系统消息弹出中奖窗口,让人真假难辨。

6.中奖

犯罪分子通常以“系统信息”、“XX官网”、“客服”等名义向上网人发送虚假中奖信息,吸引上网人点击登录其创建的虚假信息网站,以需交纳手续费、保证金、个人所得税等理由实施。

7.出售考试作弊工具或考试答案类

子以各种考试为契机,向考生及家长发送手机短信,内容“2012年公务员独家呈现,考场原题+答案,内部渠道,通过率100%,QQ:************”。如考生及家长加此QQ为好友,对方会发送一个网站供您浏览,此网站内容极具性,考生及家长易受“入套”。

电信的预防

为有效预防电信,增强青少年应对电信的能力,学校、教师、家庭和个人需积极合作,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1.学校方面

开展专题讲座,普及电信类型及特点,并发布安全提示等措施,增强学生知、防、斗的知识。

2.教师方面

通过心理课、班会课、讲座等形式,普及电信类型及特点,增强学生关于预防电信的知识。

3.家长方面

进行积极的家庭教育,重视电信的教育,增强学生防电信的知识。

4.个人方面

克服“贪利”思想,不轻信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对犯罪份子实施的中奖、虚假办理免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及虚假致富信息转让,不要轻信中奖和他人能办理免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一定多了解和分析识别真伪,以免上当受。

不轻易泄露个人重要信息

不要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家庭、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不要连接陌生WIFI,有些WIFI容易导致支付账号密码被盗;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验证码;应远离网络不良行为,不向陌生人泄露身份和家庭等敏感信息。对于家人意外受伤害抢救需治疗费用、朋友急事求助类的短信、电话,要仔细核对,不要着急恐慌,轻信上当,更不要上当将“急用款”汇入犯罪份子指定的银行账户。

多作调查应证

对接到培训通知、冒充银行信用卡中心声称银行卡升级和虚假招工、婚介类的,要及时向本地的相关单位和行业,或亲临其办公地点进行咨询、核对,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信息,培训类费用一般都是现款交纳或者对公转帐,不应汇入个人账户,不要轻信上当。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如收到以加害、举报等威胁和谎称反类的陌生短信或电话,不要惊慌无措和轻信上当,最好不予理睬,更不要为“消灾”将钱款汇入犯罪份子指定的账户。总而言之,防范电信犯罪的最根本措施就是提高自身的财产安全意识,不要轻信他人,不要贪图便宜,对不清楚的信息及时到机关咨询。

六、总结

网络是一个集优缺点于一体的全方位开放的大众媒体,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互联网自身的特性:平等性、互动性、自由行、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对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若沉溺其中,必将对心理、生理、学习、生活、性格等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合理运用,不被网络信息所左右,需要结合学校、教师、家长和个人等多方力量,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同时,规范学生上网,提高学生自律、自我保护的意识,对青春期的孩子多些关爱,给予温暖,给他们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另外,加强对学生的“网德”教育,形成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总之,需要全方面引导孩子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人生理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智博客

[0:15ms0-3:30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