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专题研究报告:越过拐点,难走的路更广阔_AXI:ROBOT币

1.滴滴,出现在互联网战事的每一页

滴滴成立于2012年。十年来,从最初“嘀嘀打车APP”,到如今“最大的出行科技平台”,滴滴走过了这一条少有人走的路,遍地战火弥漫。然而滴滴历经磨炼、昂然前行。网约车赛道可能是互联网各赛道中最难走的路:

1)网络效应太强:车辆和司机构成的供给端网络、和用户形成的需求端网络,相互促进彼此需要。滴滴在国内1300万司机,吸引了3.77亿年度打车用户。平台流量如果不足够大,无法吸引更多的车主。可约车辆如果不足够多,无法吸引用户的使用。网约车的格局是:要么赢、要么走。只有胜者为王,没有小而美。

2)不仅仅是商业:网约车商业之外具有极强的社会服务属性。安全问题是网约车不可触碰的红线,城市交通政策是网约车运营的基础,与出租车等其他交通体系的竞合是持续的问题。与其他互联网赛道相比,网约车所处的业务环境最为复杂。

因此,网约车是一个极考验商业布局、产品力、技术、运营能力、资本实力、公共服务能力的赛道。这决定了网约车的进入门槛极高、需要持续的资金、技术和运营投入。

滴滴就是在这样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了一场又一场战役、持续地扩张、融资、战斗。在构筑网约车业务的网络效应的同时,为了巩固战壕、提升车主和用户的使用频次,滴滴需要布局更多的周边。这让滴滴的战场延伸到了支付、外卖、共享两轮车、社区团购、货运、金融等。

从这个角度上,滴滴之所以和美团在那么多赛道正面相遇,是因为二者太类似。极强的网络效应、对规模和频次的极高需要,让滴滴和美团都不得不把触角伸向生活服务的更多角落,四面出击只为壁垒加强:1)网约车;2)外卖业务;3)共享两轮车;4)跑腿业务;5)社区团购。

当前的滴滴,核心业务包括三大类:1)中国出行业务:网约车、网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业务,2)国际业务:包括网约车和外卖等业务,3)其他创新业务:包含车服网络、共享单车和电单车、同城货运、社区团购、金融服务、自动驾驶等。

国内出行方面,根据CIC的数据计算,十年的披荆斩棘,让滴滴拥有了国内网约车赛道市占率81%的优势,成为了竞争过程最惨烈、竞争结果最能战的公司。当前的滴滴,通过“滴滴出行APP”、“花小猪APP”、“滴滴企业版”“滴滴代驾司机”等对接了国内1300万司机和3.77亿打车用户,成为国内最大的共享出行平台,国内出行业务2020年收入超1300亿,总收入超1400亿。

国际业务方面,目前滴滴在中国以外的14个国家开展业务,以2020年的总交易额衡量,滴滴已经成为拉丁美洲第二大叫车平台、墨西哥第二大叫车和送餐平台。滴滴国外年度活跃用户由2019Q1的2300万提升至2021Q1的6000万。2020年滴滴国际业务总交易额为256亿,2020年日单量约为369万、2021Q1日单量约为458万。

创新业务方面,滴滴的小桔加油在2020年突破单日1亿GMV,小桔充电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车充电网络。滴滴通过对“橙心优选”的投入位居社区团购前列、通过对“青桔单车”的投入成为共享两轮车三强。

滴滴的未来很大。作为对接了数千万司机、数亿用户、海量数据的平台,滴滴对“车轮上”的生意驾轻就熟。

2.共享出行:越过盈利拐点

2.1滴滴出行:车轮上的生意

国内出行业务是滴滴的最核心业务,在2020年滴滴1417.4亿元总收入中,国内出行业务收入高达1336.5亿元,国际和其他创新业务分别为23.3、57.6亿元。滴滴的中国出行业务包含网约车、网约出租车、代驾以及顺风车业务四类。截至2021Q1,滴滴中国出行的年化日均订单量约为2500万单。从交易额维度,2020年中国出行GTV达1890亿元,按CIC估算的2330亿市场规模测算,则滴滴市占率超81%。

过去几年,滴滴的国内出行业务呈现:

1)收入稳定增长:2019Q1-2021Q1,国内出行收入复合增长率近10%。

2)盈利快速提升:国内出行业务经调整EBITA率持续提升,从2018年的不盈利、到2019年的2.6%,到2020年的3.0%、到2021Q1的9.2%。

马斯克:自己将担任推特CEO:金色财经报道,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当地时间10月31日,美国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他将成为自己刚刚收购的社交媒体公司推特的首席执行官。[2022/11/1 12:03:45]

滴滴通过撮合网约车司机与乘客交易,对交易额进行抽佣从而进行变现。根据2020年滴滴网约车司机收入构成,乘客应付金额中,司机收入、乘客补贴、经营成本等、利润各占79.1%、10.9%、6.9%、3.1%。换算后,2020年在乘客实际支付金额中,司机收入、经营成本等、利润各占88.8%、7.7%、3.5%。

财务层面,滴滴对出行业务按照不同运营模式有不同的确认方式:1)对于中国网约车业务,滴滴按GTV扣除用户补贴和税费后的毛收入记为营收,司机收入和激励等记为成本。2)对于出租车、代驾等以及国际业务,滴滴按GTV扣除司机收入和激励、合作伙伴收入、税费后的净收入记为营收,用户补贴记为费用。

2.2共享出行赛道:旷日持久的互联网圈地运动

我们认为,网约车业务最大的壁垒就是规模。车辆和司机构成的供给端网络、和用户形成的需求端网络,相互促进提升。滴滴在国内1300万司机,吸引了3.77亿年度打车用户。平台流量如果不足够大,无法吸引更多的车主。可约车辆如果不足够多,无法吸引用户的使用。网约车的格局是:要么赢、要么走。只有胜者为王,没有小而美。

2.2.1战快的:资本的比拼

2012年滴滴、快的APP相继上线,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滴滴与快的之争,不仅仅是出行市场份额之争,更是各自背后的资本大战。快的背靠阿里。2013年4月快的获得阿里巴巴、经纬创投1000万美金A轮融资,2013年8月接入支付宝,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可以通过支付宝在线支付全部打车费用的打车APP。

滴滴和腾讯合作紧密。2013年4月滴滴获腾讯1500万美元B轮融资,2014年1月嘀嘀打车接入微信支付。对于腾讯而言,通过滴滴推进支付业务、将有助于打破阿里在移动支付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一场“支付+补贴”大战一触即发。

随着滴滴和快的多轮融资资金到位,从2013年12月开始到2014年8月,双方开展了激烈的补贴大战,3月开始,双方补贴返现的力度逐渐下降,5月取消乘客补贴,8月取消司机补贴。根据Techweb称,此轮大战双方补贴金额合计达数十亿。补贴停止后,程维曾表示,“在滴滴打车补贴最高的时候,滴滴打车订单量峰值曾达到530万单,而停止补贴后,现在日订单量回落到300万单左右。”

在通过补贴以及支付绑定大量用户后,滴滴和快的都开始尝试进行业务延伸,双方的较量仍在继续。2014年7月8日,快的推出“一号专车”,滴滴2014年8月推出“滴滴专车”、2015年1月推出滴滴企业版。最终,2015年2月14日情人节,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宣布进行战略合并。

2.2.2战Uber:补贴的较量

在滴滴、快的尚在大战之际,2014年7月Uber正式宣布进入北京市场,2014年12月Uber与百度合作。Uber主要提供私家车网约服务,而滴滴、快的起初还是提供出租车网约。为了应对Uber的强势入场,滴滴通过2014年8月推出专车服务、2015年5月推出快车服务、2015年6月推出顺风车业务、2015年12月推出拼车服务,完善网约车产品矩阵。

与滴滴与快的补贴大战类似,滴滴与Uber的大战也通过大量补贴进行,并且烧钱力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财新称,滴滴在2015年平均每月就烧掉了10亿元人民币,而Uber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也共计烧掉了约25亿美元,两者烧钱速度相当。

而史无前例的巨额补贴大战背后,是双方马不停蹄的快速融资。2014年6月到2018年8月Uber中国被收购前,Uber在一年半时间内完成了D、E、F、G四轮融资以及部分战略融资,Uber中国也完成了A、B轮融资,融资总金额超过100亿美元。2014年12月-2016年6月,滴滴也募集了近100亿美元。但烧钱并非长久之计,滴滴的市占率依旧稳固,最终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中国合并。

2.2.3战美团:高频产品之争

2018年,是滴滴和美团互相入侵对方主战场的一年:

1)打车:2018年3月“美团打车”正式登陆上海、同日拿下杭州运营资质。据美团官方统计,上海首日、次日、第三日完成订单量突破15、25万单,到第三天日订单量已经突破30万单、拿下30%的市场份额,回头客占据绝大多数。除美团入局之外,高德、携程也宣布入局网约车。针对网约车在多城市开展“烧钱大战”,2018年4月交通运输部微信号连发三篇评论性文章,指出“烧钱大战”不可持续,呼吁网约车发展要“脱虚向实”,运输市场要公平竞争。随后,滴滴、美团宣布停止补贴行为。

马斯克对银行表示计划在周五完成收购推特交易:10月26日消息,据外媒报道,知情人士透露,马斯克周一在与融资行的视频会议上承诺在周五结束前完成对推特(TWTR.N)的收购交易。消息人士称,这些为交易提供总计130亿美元债务融资的银行已经完成了最终信贷协议的起草,目前已到了签署文件阶段。知情人士称,在电话会议上,马斯克还承诺交易完成后将帮助银行向基金经理推介债券。摩根士丹利和推特对报道不予置评,而马斯克的代表暂时未回复置评请求。(金十)[2022/10/26 16:38:44]

2)外卖:2018年3月,“滴滴外卖”App正式上线,几个月内,快速登陆无锡、南京、泰州、成都、郑州等多个城市。2018年4月,美团和滴滴在无锡开展外卖补贴大战,对骑手和用户进行大额补贴,上线三天便拿下无锡市场1/3的市场份额,但由于过度补贴,滴滴外卖被工商局约谈。最终,双方都未能顺利进入对方的主战场。虽然美团打车通过补贴占据了一些市场份额,但滴滴出行的龙头地位依旧稳固,根据极光大数据,无论是APP渗透率还是留存率,滴滴出行都远高于美团打车。2018年11月,美团CFO陈少晖表示,目前打车业务只有几个城市试点,并且不会扩大范围。

2.2.4战高德:地图上的团战

高德,不仅仅想做导航。具有地图优势的高德通过聚合的方式参与了打车大战。2017年7月高德易行平台正式上线,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摩拜单车、飞猪等出行服务商接入,开创了新的网约车经营模式——聚合平台,聚合平台向出行平台分配用户流量,并不直接提供出行服务,而对于高德这类地区地图导航APP来说,其APP的用户规模以及活跃度都极高,做聚合平台水到渠成。

2018年12月,高德打车业务已接入滴滴出行、首汽约车、曹操专车、神州专车、嘀嗒出行、易到、携程专车、同程专车、AA专车等九大网约车平台。2019年8月,高德地图的传统出行数字化升级方案目前已接入近40家合作伙伴。2021年3月高德打车联合60余家打车平台成立“免佣联盟”,高德数据显示,免佣金后,早高峰司机的活跃度增长约31%,订单应答率明显增长,司机接单空驶距离、订单取消率和客诉率则明显下降。高德通过“免佣”吸引更多司机加入,提升自身运力。

除了网约车之外,高德地图2018年3月还宣布推出零佣金、不盈利的顺风车业务。

对于滴滴而言,高德等聚合平台的上线,会对其流量造成一定的稀释,滴滴也开始加入战局。2019年6月,滴滴出行加入“聚合平台”模式,为第三方提供流量入口。2021年6月,滴滴在太原、南京、烟台、绍兴等城市工作日期间早上7点到10点试行“早高峰拼车0佣金”计划。

聚合平台推动高德单量快速增长,但滴滴依旧稳固。对于聚合平台而言,虽然接入更多服务商,提供更多运力,但从乘客体验方面而言,存在服务商服务标准不一、平台管理缺位等问题,难以撼动滴滴的龙头地位。经过几轮网约车大战,滴滴在国内出行市场的胜局依然稳定。

2.3网约车的变量

滴滴的国内共享出行业务当前的增长位置处于:1)收入增速稳健:剔除2020年疫情因素,滴滴国内出行业务从2019Q1-2021Q1的两年收入的复合增长率约9%。2)盈利快速提升:滴滴国内出行业务的调整后EBITA利润率从2019年的2.6%,提升至20Q1的3.3%,又提升至21Q1的9.2%。该业务在2021Q1的EBITA利润约36亿,已接近该业务2020全年的EBITA利润。因此,我们认为,滴滴在收入规模上需要额外的增长引擎,可能在共享出行、也可能在周边业务上。但滴滴的盈利,则可能在共享出行业务上迎来重要拐点。

2.3.1规模:推产品、增运力

根据CIC,基于交易额的维度,中国共享出行渗透率已经从2015年的1.2%增加到2020年的4.1%,预计到2025年将提升至8.1%,而长期看,预计2040年共享出行渗透率将达到35.9%。基于乘车次数维度,共享出行的渗透率从2015年的0.7%增加到2020年的2.1%,预计2025年将达到4.8%,而2040年或将达到26.9%。

对于滴滴的共享出行业务,我们认为,未来规模的提升将来自于:

1)需求端,聚焦性价比产品。网约车产品方面,向更低价格进行延伸,比如推出拼车、花小猪、特惠快车等。网约出租车方面,出租车业务独立为“快的新出租”。通过降低车费吸引乘客使用打车软件,提升平台司机的接单量,也相对更加满足下沉市场的用户打车需求。

Moskovski Capital CIO:马斯克造成的价格波动正是自由市场的样子:Moskovski Capital的CIO Lex Moskovski刚刚发推表示:“尽管我们不喜欢埃隆(马斯克)造成的价格波动,但这正是自由市场的样子。”[2021/6/5 23:14:51]

2)供给端,开放聚合端口。滴滴出行加入“聚合平台”模式,增加司机端的运力供应,提高匹配效率,抵御其他聚合平台的冲击,提高自身用户粘性。

从滴滴的网约车产品来看,滴滴的新产品都在向更低价格进行延伸,比如拼车、花小猪、特惠快车等,通过降低车费吸引乘客使用打车软件,同时能提升平台司机的接单量,也相对更加满足下沉市场的用户打车需求。

2020年7月,滴滴拼车宣布更名为“青菜拼车”、采用全新品牌标识,特惠快车开始试运营、用户可以“一口价”的形式享受动态降价和限时折扣。此外,上线独立的网约车新品牌“花小猪”,瞄准更为年轻的用户群。

花小猪推出后,规模快速增长,2020年10月订单量超过百万。根据交通运输部,2020年10月当月订单总量超过100万单的网约车平台共有8家,分别是滴滴出行、曹操出行、T3出行、万顺叫车、美团打车、首汽约车、享道出行、花小猪出行。

而在出租车方面,2020年,滴滴再次升级旗下出租车事业部组织架构,滴滴重新启用“快的”品牌,并将出租车业务独立为“快的新出租”,石东海被任命为总经理,向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汇报。根据快的新出租2020年9月的公告,全国出租车线上化占比不足10%,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尤其对于下沉市场而言,网约车市场往往供过于求,而出租车是主要的运力来源和出行方式,通过将出租车司机接入滴滴平台布局下沉市场,或将从另一个角度有效提升下沉市场的单量。

除了推出新的出行产品以外,滴滴通过聚合平台模式接入第三方打车企业来增强运力、通过供给端的加强来满足用户需求。以上海为例,与高德类似,滴滴目前接入的第三方包括享道出行、飞嘀打车,等。

聚合打车的优点在于:1)补充平台运力。运力是出行服务平台的核心资产,聚合模式可以增加司机端的供应,提高运力以及匹配效率。2)通过网络效应进一步巩固自身流量优势。供给端的加强会通过满足更多需求、提升效率,吸引更多用户。3)节约成本。由于聚合平台仅分配用户流量、并不提供出行服务,因此成本开支较低。美团CEO王兴曾表示,通过“聚合模式”,不需要去管理司机的供应,不需要对司机进行补贴,也不会产生大量额外支出。

2.3.2盈利:越过盈利拐点后

共享出行业务的盈利性始终是业内关心的问题。对于网络效应极强的业务,盈利的到来是重要的拐点。滴滴国内出行的调整后EBITA利润率,从2018年的不盈利,到2019年的2.6%,到2020年的3.0%,到2021Q1增至9.2%。

单季利润率提升不排除存在一次性因素。但持续的利润率提升趋势则值得关注背后的动因。我们测算认为,司机收入比例不存在显著改变、不是利润率提升的重要原因。滴滴提升EBITA利润率的核心动力可能来自:

1)经营成本降低:通过规模效应、技术迭代等降低运营成本。

2)产品结构改变:在不提升现有产品抽成比例的同时,增加高毛利产品比重。

首先,降成本方面,滴滴曾披露2018Q4和2020年的网约车业务成本结构。我们进行数据口径统一后得出:

1)2018Q4,乘客实际支付100%-司机提成81%-司机奖励补贴7%-经营成本及费用14%,滴滴亏损2%。

2)2020年,乘客实际支付100%-司机提成83.5%-司机奖励补贴5.3%-经营成本及费用7.7%,滴滴盈利3.5%。

可以看出,在乘客实际支付费用中,在给到司机的提成和奖励补贴后,平台提取比例几乎没有变化:2018Q4平台提取12%、2020年平台提取11.2%。利润率提升并不是由司机收入比例的改变带来的。

带来滴滴网约车扭亏为盈的,是经营成本的大幅降低:2018Q4平台的经营成本及费用约14%、2020年降至7.7%。公司披露,在纳税和支付手续费率之外,平台经营成本还包括技术、安全保障、客服、人力、线下运营等。因此,规模效应的显现或是经营成本降低的重要来源。

区块链分析平台Merkle Science完成1900万美元融资:8月9日消息,区块链分析平台Merkle Science宣布其A轮融资增加1900万美元,BECO Capital、Darrow Holdings和K3 Ventures领投,使该轮融资总金额超过2400万美元,估值为公开。(CoinDesk)[2022/8/9 12:13:33]

其次,在经营成本降低之外,产品结构的变化、高毛利产品比重的增加也可能带来利润率的提升。我们留意到,在各类快车业务之外、公司近期一直在力推拼车业务。我们认为,拼车除了带来一车多坐、更环保更高效率之外,也是一个平台毛利更高的产品。

滴滴网约车CEO孙枢披露过滴滴拼车的计价规则:1)乘客,每个人支付自己乘坐这段行程的拼车一口价,如果没拼成只有一人乘坐、则支付快车预估价9折的拼车一口价。2)司机,全行程按照“快车”实时计价,即按行驶里程和时长计算收入。

也就是说,司机按快车计费,只要拼车乘客超过一位,平台就获得多个乘客车费,平台的毛利率即抽成率大概率就更高。在孙枢举的几个例子中,未拼成只有一人成行的例子中,平台负抽成16%,这种情况“每5-6单中有一单”。在拼成的例子中,平台抽成从17.56%到28.99%不等,这高于滴滴网约车平时12%左右的抽成率。

由于负抽成是少数情况、“每5-6单中有一单”,多数情况拼车是拼成的,因此,原则上,拼车产品给平台带来的毛利率是显著高于普通快车产品的。拼车订单占比有多少,还需要更多信息确认。我们猜测,力推拼车等产品是带来滴滴共享出行业务利润率提升的重要途径。

3.国际业务:滴滴驶向世界

国际出行市场稳健增长,拉美潜力最大。根据CIC,拉丁美洲、EMEA和亚太地区(除中国和印度)的共享出行市场在2020年合计约为41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170亿美元,CAGR为23%。其中,发展中国家较多的拉美空间较大,2020-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从110亿美元增长至360亿美元,CAGR为27%。

滴滴的国际化自2018年开始,目前在中国以外的14个国家开展业务。以2020年的总交易额衡量,滴滴已经成为拉丁美洲第二大叫车平台、墨西哥第二大叫车和送餐平台。滴滴的国际业务主要由网约车、外卖送餐、金融服务等构成。滴滴的三年“0188”战略中,计划全球服务用户MAU超8亿,此次滴滴上市后,募资金额的30%将用于扩大国外市场。

滴滴国外年度活跃用户由2019Q1的2300万提升至2021Q1的6000万。2020年滴滴国际业务的总单量约为13.5亿、日单量为369万,2021Q1日单量约为458万。从交易额的维度,2020年滴滴国际业务GTV约为256亿,2021Q1年化GTV约为263亿。2020年滴滴国际业务收入为23亿,同比增长18%。

滴滴的国际化的推进主要通过投资合作以及亲自下场实现。最初,滴滴主要通过投资模式推进国际化,比如亚洲市场滴滴投资Grab、Ola,美国市场投资Lyft、欧洲市场投资Taxify等,在部分地区成为Uber的有力竞争者。2018年1月,滴滴宣布完成了对巴西最大的共享出行公司99Taxi的全资收购,4月滴滴宣布打车业务正式进入墨西哥。

滴滴之所以能在海外快速发展,离不开滴滴较强的本土化运营能力。以拉美为例,通过与银行合作为司机发行“滴滴卡”等方式解决打车的支付问题,截至2021Q1,滴滴已在巴西发行了超过200万张滴滴卡。此外,2020年滴滴在墨西哥投入了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共享出行方式更加多元。除了打车业务之外,滴滴也在推进外卖等多元业务。

随着滴滴加强海外市场的投入布局以及发挥本土精细化运营的能力,预计滴滴国际业务有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预计未来拉美地区、俄罗斯、日本等将是重点发展地区。

短期,由于滴滴正处于国际业务开拓期,预计相关投入和补贴持续加大,以2020年为例,滴滴国际业务的GTV为256亿元,其中收入为23亿元,即国际出行业务的佣金率为9%,而Uber出行业务佣金率基本维持在22%左右。未来,随着滴滴国际业务市场地位不断稳固,佣金率尚有提升空间。

滴滴国际业务目前处于亏损状况,主要由于成本及运营费用过高,以2020年为例,滴滴国际业务收入为23亿,但成本及运营费用合计58.7亿元。未来,随着滴滴国际业务不断成熟壮大,规模效应或将带来成本及运营费用的优化,亏损状况有机会得到改善。

印尼央行行长称该国正在积极探索加密资产:7月12日消息,印度尼西亚银行 (BI) 行长Doni Primanto Joewono在巴厘岛巴东举行的G20数字经济会外活动中表示,需要一个监管框架来克服与加密资产相关的稳定性问题。他认为加密货币具有发展包容性和提高金融系统效率的潜力。加密资产已促使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探索设计和发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Joewono称,该国正在探索将加密货币纳入其金融体系的可能性。 印度尼西亚银行一直在研究CBDC,旨在发布有关数字印尼盾发展的白皮书。(Finbold)[2022/7/13 2:08:42]

4.滴滴的周边:深入生活服务

我们认为,滴滴的横向扩张有两个重要逻辑:

1)就滴滴的共享出行业务而言,规模是核心壁垒。

2)就滴滴的商业布局而言,社会服务之外,滴滴需要更多的商业服务。

在车主端服务上,滴滴承担了重要的出行运营功能,其业务自然延伸到了车服网络上,如充电、维保、金融服务等。以充电为例,滴滴平台当前接入100万辆电动车,全国电动车38%的里程都在滴滴的网络上完成。基于此,滴滴为司机提供“小桔充电”服务,并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车充电网络。2021Q1,滴滴占到了全国30%的电动车充电市场。

在用户端服务上,滴滴将业务延伸到了共享两轮车、同城货运、社区团购等领域。

上市前,滴滴对共享两轮车、同城货运、社区团购、自动驾驶等都进行了分拆以及融资。目前,青桔单车、滴滴自动驾驶、滴滴货运、橙心优选的最新估值分别为19、34、28、18亿美元。

4.1车服网络:占领新的先机

汽车服务市场大且散。2020年,国内租车公司超百万家,而全年国内租车、加油、充电、保养、维修等后服务市场规模约4万亿。随着车辆出行网络的整合,其中蕴含巨大的商机。

2018年4月,滴滴联合31家头部车企、地图、车联网等企业成立洪流联盟,“以开放和赋能为核心,广泛与汽车全产业链合作,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推进新能源化、智能化、共享化的产业发展,协力建设面向未来出行用户与车主的服务平台”。2018年8月,滴滴将旗下汽车服务平台升级为“小桔车服”。当前的小桔车服拥有“小桔有车”、“小桔养车”、“小桔加油”、“小桔充电”、“车企服务”等五大业务产品,为客户提供新能源车租售、汽车维保、新能源车充电、便捷加油、车企对接服务。

4.2共享两轮车:穿越废墟的后起之秀

共享两轮车,硝烟落又起。2018以前年共享单车经历了兴起、到无序膨胀、再到强力监管行业洗牌阶段,2018至今各地开始推广投放配额制,行业向精细化运营阶段发展。共享电单车方面,2017年8月交通部明确表示不鼓励发展,随着电动自行车新国标于2019年4月执行,电单车行业打开新局面,目前一线城市尚待破冰、下沉市场蓬勃发展。根据艾瑞咨询,中国共享两轮车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约1亿元增长到2020年约138亿元,预计市场规模将于2025年将达到约463亿元,CAGR为27.4%。

滴滴曾与ofo“深度绑定”,2016年9月,滴滴宣布领投ofoC轮融资,滴滴的高管与员工都曾深度参与ofo的各类业务经营,滴滴与ofo在2017年末产生分歧,2018年初,滴滴接受小蓝单车托管、由此获得小蓝的城市配额,同时推出了自有品牌“青桔单车”以及“街兔电单车”。2019年6月,滴滴将出行单车事业部、电单车事业部,正式整合升级为两轮车事业部。2019年底,青桔与街兔两个品牌合并,分别命名为青桔单车与青桔电单车。据晚点称,滴滴2020年4月,提出新三年的“0188”计划中,新战场两轮车承担4000万单。

作为后起之秀的青桔,实现了快速逆袭:

从单量看,根据腾讯新闻《潜望》称,2018年青桔日单量峰值是500万,2019年突破千万、每单盈利1毛钱,2020年10月23日以2300万单跃升第一。

从投放量看,截至2021Q1,滴滴在中国220个城市投放了520万辆自行车和200万辆电单车。

从MAU看,根据头豹研究院,截至2020年12月,青桔、哈啰、美团两轮车业务的MAU分别为4081、3678、2452万。

从收入端看,2018-2020年青桔共享两轮车业务收入为2、15、32亿元,2021Q1为9亿元,同比高速增长。而哈啰共享两轮车业务则从21亿提升至55亿,2021Q1为12亿。

共享两轮车由于其高频使用的特征,将带来巨大的用户流量红利。对于平台而言,通过共享两轮车将用户引流,有望降低平台获客成本、增加用户使用频次,同时增加平台内其他业务的变现、增强用户粘性。尤其是电单车盈利模型更优,且在下沉市场的发展空间更大,共享电单车已成为巨头们渴求流量的新战场。

青桔作为共享两轮车后起之秀,已经成为目前最强劲的参与者之一,青桔在2020年4月完成超10亿美元的首轮融资、2021年2月完成B轮6亿美元融资,资金充足。共享两轮车赛道战火重燃、竞争加剧,2021年预计各大参与方都将继续加大电单车投入,而滴滴拥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与庞大的出行用户基础,有望继续抢占市场份额。

4.3同城货运:滴滴强势入局

随着国内城市经济发展、物流行业增长和电商渠道兴盛,同城货运市场自2016年以来恢复增长。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8年我国同城货运市场规模为9192亿元,同比增长7.2%,预计2020年规模将超万亿。同时,中国同城货运目前的市场高度分散,CR10市场占有率仅为3.5%,而同在物流行业的快递市场的CR10已经高达84%。相较于竞争格局固化的快递赛道,同城货运领域还是一片广阔蓝海,亟待整合。

基于平台技术、运营模式、品牌引流三大优势,滴滴同城货运有望切下大块蛋糕。供需匹配问题是同城货运的主要痛点,B端需求复杂、C端低频分散,要想做到规模化,对于平台技术、运营与引流能力要求极高,而滴滴则在这三方面拥有强大优势:

1)在平台技术层面,滴滴作为国内的网约车龙头,在大数据、AI算法等方面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积累,已有技术可平稳迁移到货运行业;

2)在运营模式层面,滴滴运用在网约车领域打磨成熟的智能派单系统,在滴滴货运平台将派单与抢单结合,实现精准高效的匹配,有助于降低司机空载率,提高服务效率;

3)在品牌引流层面,滴滴货运可借助滴滴平台的超4亿月活和主APP入口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获客,取得业务单量的更快增长。

目前,截至2020年12月,滴滴货运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内在中国8个城市完成了1100万个订单。截止2021年4月,滴滴货运已完成对涵盖长三角、川渝地区和北京19个关键城市的业务覆盖。

4.4社区团购:跑在抢菜一线

社区团购原本是兴盛优选等基于其现有的货源供应链、物流仓储体系、门店资源通过微信群运营的“私域”业务增量。但2020年,随着疫情后用户线上拼团消费习惯的增加、社区团购头部企业模式的跑通,滴滴的橙心优选、美团优选、拼多多的多多买菜等巨头也开始布局社区团购。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预测,2019年非餐饮类食品的线上零售规模约1.4-1.5万亿元。根据商务部数据,2019年日用品线上零售规模约1.3万亿元,未来随着社区团购业态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通路、以及更多品类通过社区团购模式进行销售,未来有望为电商赛道带来万亿级别的增量。

相较于其他互联网巨头,滴滴进入社区电商赛道较早。滴滴早在2019年下半年就开始试水社区团购这一新业务模式。疫情期间,需求也进一步催化了滴滴在这一领域的布局,2020年6月,“橙心优选社区电商”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首站落户成都。

橙心优选采用“今日下单+次日送达+门店自提”的模式,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水果蔬菜、肉禽蛋奶、米面粮油、日用百货等,涵盖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品类,用户可通过下载橙心优选APP或微信搜索“橙心优选社区电商”小程序进入购物商城,自由选择距离自己最近或最方便的自提点进行下单购物。据36氪,橙心优选春节后日均GMV接近1亿元,位于前列。

目前,虽然基于现有仓储和门店体系进行预售和自提的社区团购模式已经基本跑通,但在供应链搭建、门店拓展以及市场营销拉新上仍需持续高投入,叠加巨头间竞争激烈,高补贴“烧钱”模式短期仍将持续。2021年3月末,滴滴已经将橙心优选社区团购业务分拆出合并报表范围,仅仅作为少数股东持有橙心优选股权的32.8%。

5.滴滴去哪儿:自动驾驶巨变,卡位出行变革

滴滴是一个战略驱动型公司。滴滴的战略选择是基于其对未来出行模式充满想象力和魄力的判断:

1)共享出行成为未来人们的核心出行方式:中国范围内,共享出行占整体出行开支的比例,已经从2016年的2.5%提升至2020年的4.1%。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拥有汽车、而是享受出行运营商提供的共享出行服务。CIC估算,2025年后国内共享出行规模将超8000亿。

2)电动车成为未来人们核心交通工具:从降成本、减少碳排放、智能化等角度,电动车的普及率正在快速提升。当前电动车渗透率在世界范围内约达1%。CIC预测,2025年左右中国新能源车规模或超1.1万亿。

3)自动驾驶成为未来车辆的核心技术: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智能驾驶技术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2021年,诸多ADAS方案如华为、百度等步入量产,技术难度更大的robotaxi也有如百度开始商业化试运营。

程维曾经表示,“整个人类交通正在面临一次大变革,它会改变整个汽车产业、能源产业。如果今天不去思考这些问题,我们会错过一个很大的机会”。

程维所判断的大变革,即出行的共享化、电动化、自动驾驶的普及,正在逐步到来。这也为滴滴带来了出行赛道巨大的机会,即robotaxi。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持续迭代、激光雷达、芯片、算法、数据等持续成熟,robotaxi体系商业化尝试也在逐渐开启。未来,可能网约车、出租车、私家车等场景都会适用robotaxi。我们认为,未来,如果自动驾驶模式走通,有可能占据广大市场的,就是庞大打车群体的拥有者滴滴。

5.1自动驾驶:谁拿到了robotaxi的门票

滴滴2016年开始组建自动驾驶车队,2019年成立自动驾驶公司,2021年推出多达50个传感器的硬件平台“滴滴双子星”、发布了世界首个五小时无接管自动驾驶视频。

在技术方面,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呈现了两个特点:

1)一方面,滴滴对自动驾驶平台进行了极高的软硬件配置;

2)另一方面,滴滴具有充足的一手实际驾驶数据积累。

在软硬件配置上,滴滴叠加了四层安全冗余:

1)传感器冗余:滴滴自动驾驶硬件平台“双子星”搭载的传感器数量达50个,包括7个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23个摄像头、1个红外摄像头、1套高精度组合导航系统。

2)自动驾驶系统冗余:滴滴自研的FallbackG系统可以在极端场景提供足够的备用应对方案。

3)远程协助系统冗余:滴滴设有自动驾驶远程护航中心,后台全方面进行自动驾驶运行场景检测,帮助有效实施远程辅助。

4)量产车型冗余:沃尔沃为滴滴自动驾驶提供支持转向、制动、供电、通信冗余系统的XC90车型。

在数据积累上,滴滴的网约车业务使得其可以低成本积累大量的数据优势。滴滴通过其网约车业务每年可完成近1000亿公里数据的积累。滴滴的“桔视”车载摄像系统覆盖滴滴50%以上网约车订单,对车内安全数据、车外行车记录进行手机,海量的数据场景库帮助滴滴算法持续迭代。

2021年4月,滴滴发布了国际首个五小时无接管驾驶视频,摄于上海嘉定,这算是滴滴自动驾驶实力的亮相。除了上海以外,滴滴还获得了北京、苏州、合肥、美国加州的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在技术层面,滴滴已经跑在了国内robotaxi赛道的Tier-1行列。

我们认为,如果未来robotaxi时代到来,滴滴或成为最有把握拿下市场的那一个参与方。这远不仅仅是因为滴滴的技术储备。更重要的是,滴滴拥有国内3.77亿打车用户、全国日均订单2500万单、占据了81%打车市场,且拥有国内最大的充电网络等后服务市场、充足的车企和租车公司等B端资源和经验。当robotaxi时代到来,在巨头技术差别不足够大的情况下,滴滴的C端用户心智和B端服务网络是滴滴的重要护城河。

如果滴滴拿下robotaxi市场,滴滴将不仅会迎来收入规模的提升,更将迎来成本结构的巨变。当前网约车市场,89%的成本来自司机人力。Robotaxi时代如果到来,大量的人力成本或得到减省、由车辆折旧替代。这在长远的未来既会降低运营成本、也会改善驾驶安全性。

5.2造车的理由:谁会挑战滴滴

如果说,凭借庞大出行网络和用户心智,滴滴在robotaxi时代拥有更大的胜算。那么,谁会成为滴滴在robotaxi时代的竞争者?

共享出行更重要的壁垒在供给端,供给端的规模优势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需求端用户选择。我们认为,在用户端,滴滴已具有较大优势。而在供给端,却依然存在着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如果,未来一个头部竞争者,如百度、甚至是表示暂不做robotaxi的华为,通过造车或与车企的合作、拥有了市面上大多数自动驾驶车辆、将供给端把握住,那么其一朝力推robotaxi打车业务、超车滴滴,是极其容易的。因此对于滴滴,通过造车将车队掌握在自己手里,既是进攻、也是重要的防御措施。这将显著加强滴滴在robotaxi时代的胜算。

2020年11月,滴滴联合比亚迪推出定制网约车D1车型,进驻长沙、宁波、厦门、深圳、苏州、广州等城市。截至2021年5月,滴滴D1在宁波已突破1000台。未来,滴滴或与更多车企合作,推出更多符合其需求的车型。由此可见,在为自动驾驶时代进行的准备中,滴滴布局了三张重要的牌:1)庞大用户网络,2)自动驾驶技术,3)造车。通过将需求侧、技术、供给侧尽在掌握,滴滴或是现有卡位robotaxi赛道把握最强的企业。

精选报告来源:。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智博客

[0:15ms0-3:36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