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单有财政政策,政府是无法有力地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配合实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中央银行制订货币政算米对社会经济进行间接调节。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为此需要采用三种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商业银行根据法定准备金率将存款中的一部分用来向中央银行存缴准备金,其余部分用于发放贷款。如果法定准备金率提高了,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存款中可用于贷货放的部分减少了,于是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就下降了;相反,如果这一比率下调,就等于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力。因此,法定准备金率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社会上的货币流通数量。
所谓贴现,就是商业票据的持有者凭未到期的票据到银行兑现,由银行扣除从交付日至到期日之间的利息。而作为最终贷款者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所持有的票据进行贴现的行为就称为再贴现。如果中央银行将再贴现率下调,则商业银行愿意更多的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兑现,相当于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了利息较低的贷款,从而会增加社会流通中的货币;
越南媒体VNexpress:越南央行将权衡数字货币政策:10月29日消息,越南央行受总理指示主持研究并提出国家数字货币机制。越南政府刚刚发布了关于在2021-2025年期间在越南发展非现金支付项目的第1813号决定。需要完善的内容之一是研究提出国家数字货币的机制和政策。(越南快讯网)[2021/10/29 6:19:36]
相反,如果再贴现率上升,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贴现的需求就会下降,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减少。在我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息进行规定,以此来控制货币数量。
在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已经在国债等金融市场上得到运用,它是指中央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一个特殊主体参与市场交易。比如说,如果中央银行希望通过增加社会货币流通量来刺激经济发展,只要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就可以达到目的。当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结构购买财政货券时必须支付支票,这相当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额增加了,商业银行可以将这笔收入作为存款准备金存放于中央银行,也可以从中央银行获得现金。
欧洲央行管委斯图纳拉斯:货币政策必须考虑市场调整的风险:欧洲央行管委斯图纳拉斯表示,货币政策必须考虑市场调整的风险。(金十)[2021/4/6 19:51:07]
这样,商业银行可以贷放的货币数量就增加了,通过存款货币的创造,社会中流通的货币数量也就因此而增加。整个过程相当于中央银行以新的储备金的方式为银行系统创造了更多的货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常结合起来发挥作用,这在发行国债的时候体现得最清楚。国家往往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以弥补当年财政收入的不足,“借来”的钱多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刺激需求增长,从而达到充分就业。
只要国家借的钱不是浪费掉了,公众就不必担心政府的偿债能力;另一方面,只要国家长久存在下去,就总可以借新债以还旧债,或者以税收等财政手段来逐年偿还,因此不存在一次性偿还债务的压力。这时我们很容易想到,反正是钱不够用,与其先借债再通过征税来还,何必不直接征税呢?原因在于增加税收往往对经济发展有重大的滞缓作用。
报告:如果比特币在“硬编码货币政策”中幸存下来就可以实现“货币化”:金色财经报道,最近的一份报告分析了BTC和ETH走向“货币”的不同路径,报告称这取决于它们定义“货币”的方式。报告写道,比特币的方法是专注于巩固货币基础,而以太坊的方法是着眼于进一步的货币总量。BTC首先关注的是货币基础,而ETH主要关注的是货币效用。放眼来看,BTC和ETH确实有能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数字货币,而无需任何政府干预,只要BTC在其“硬编码货币政策”中生存下来,以太坊可以证明其可以在不断变化的货币基础上实现货币化。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比特币和以太坊都必须创造一定数量的循环经济,而不必依赖法币。对于比特币来说尤其如此,为了建立自己的未来货币基础,其用户需要开始考虑将比特币/satoshis作为一个自然的账户单位。[2020/4/11]
税收增加,企业的利润就会减少,直接导致企业发展动力和后劲不足;更进一步,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也会改变,同样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所以从长远利益出发,一个国家通过适当举债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是一条相对稳妥的途径。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国债规模是比较低的。美国1994年的国债占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9%,比利时、加拿大、瑞典、日本、丹麦等国比美国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比时的这一比例曾高达142%。反观我国国债规模,1996年年底的国债仅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3%。
声音 | 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据新浪财经消息,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优化央行货币支付功能,提高央行货币地位和货币数量有效性。但同时,金融科技使金融脱媒的风险加大、带来监管套利风险。金融科技发展使金融交易更快捷、低成本,使资金绕开现有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资金需求方和融资者,商业银行金融中介的地位相对降低,金融交易脱离现有金融监管的情况愈发严重,带来监管套利风险。 王信举例指出,国内不少互联网公司正转型成为金融科技公司,其金融监管问题不容忽视。各国对数字金融的监管理念、模式以及具体措施存在差异,跨国监管套利问题难以避免。[2019/7/8]
国债市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缓解,国债市场不发达,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就会削弱。目前,我国新增国债的发行改变了政府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的状况,转变为直接向公众融资。中央的财政收入増加宏观控制力度就加强,总体上和从长期看都是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
FDIC前主席:法定数字货币可降低金融危机风险、改善货币政策:据bitcoin消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前主席Sheila Bair近日发表文章称,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CBDCs)可以缓解金融危机风险和改善货币政策。[2018/6/13]
理性预期与政府政策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市场体系只是处在发育阶段,还远未达到成熟。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了解到,诸如寻租问题、搭便车现象、公共物品问题等等,都是市场机制本身所无法解决的,急待制度的约束和规范,而这个责任显然要由政府来承担。
有人在观看足球比赛时曾发感慨说:“两支不守规矩的足球队加上一个无能的裁判,将会上演一场最糟糕的比赛。”经济学家们套用了一下说:“一个混乱的市场加上一个无能的政府,尤其是一个‘乱来”的政府,那才是所有糟糕事情中最槽糕的。”反过来看,这其实是在说政府的作用实在重要。不过政策和制度虽然可以根据美好的愿望来制订,但实施后的效果可就未必如当初所愿了,这时未必是单纯的政府“无能”所致,因为还有一个“理性预期”问题的存在。
“预期”并不是什么新鲜术语,因为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预期。比如说你想买一台电脑,但是电脑一直处在降价的状态,你这时就需要决策一下:是马上购买还是等价格再降一降?万一过几天价格又上来了怎么办?在做出决策之前,你显然要对各种可能的变化估计一下,这种估计和推测在经济学家看来就是预期了。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有几种不同的方式。还拿买电脑的例子来说,如果在今天电脑价格下降的情况下,消费者预期今后的价格水平会一直降下去,那么这就是静态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测的不是价格水平,而是价格变化的情况,即根据价格下降的速度来决定消费时机——如果降价速度放慢就提前消费,这就是适应性预期。很多经济学家认为,静态预期和适应性期都是不甚明智的,毕竟人们不大可能根据上个月电脑价格下降5%就推断这个月也降价5%,或者根据连续两个月价格下降幅度有限就推断价格将稳定了。
事实上,人们会利用所能得到的一切信息来形成关于未来走势的预期,这便是理性预期了。当然,即使是最神通广大的信息专家也不可能对信息掌得全面而详尽,再理性的预期也要到事后才能检验其准确与否。理性预期的假设其实是指一般来说预期者将会是正确的,对预期的检验不是强调他们总能做到正确,而是强调他们比盲目的猜测更准确一些。
如果大家的理性预期总能做到完全正确,那么政府任何形式的政策干预都将是无效的。因为参与市场活动的人在进入之前就已经尽可能了解了以往和现在的市场变化的信息,并把大量信息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进而做出判断,而且既然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就不会轻易改变。这种情况下,政府无论准备采取什么政策措施,人们都能够在政策尚未实施的时候就心中了然,并针对政策采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行动。
比如说,政府试图利用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促经济增长,人们就会预期到通货膨胀而抬高价格,结果是追加币只导致了更高的物价而不是促进经济增长。人们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就是预期在起作用。
由于上述原因,政府政策的成功往往是在很短的时期内运用出人意料、不可预测的手段来暂时地达到某些政策目标。但是,公众不会长时间的被蒙在鼓里。尽管人们在进行预期时所面对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而且在进行信息分析的过程中也会犯错误,但是他们一旦发现出了差错就会马上纠正,即“吃一堑,长一智”。正是公众日渐成熟的对政策的预期水平抵消了政府政策干预的效果。如果公众的预期能力臻于完美的话,那么政府的一切政策都会被人们所发觉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就像一句西谚所说:“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内一部分人,但你绝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内所有的人。”
在经济学中还有这样一种说法——“预期会自我实现”,意思是说如果对一件事大家都认为将那样发展,那么这件事十有八九就真的会那样发展。比如说,如果大家都认为未来的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那么人们便会事先采取某些防范措施,如为了避免货币贬值而买进、储备或抢购商品,结果人们越是买进价格上升幅度就越大,最后人们多半会认为自己原先对高通货膨胀的估计是准确的,并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而自喜。
结语
反之,如果人们确信将来不会出现通货膨胀,那么大家就不会急于购买商品,商品就会由于需求稳定而不会发生价格变化,于是也就谈不上通货膨胀了。因此,与其说大家的预期一次次的“应验”,倒不如说是因预期的一致而导致了最后的结果。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