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血液制品行业研究报告_ROA:Cardstarter

第一章行业概况

血液制品行业指生产销售血液制品的行业。血液制品是指各种人血浆蛋白制品,包括人血白蛋白、人胎盘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肌注人免疫球蛋白、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等。

血液制品的原料是血浆。人血浆中有92%-93%是水,仅有7%-8%是蛋白质,血液制品就是从这部分蛋白质分离提纯制成的。

血液制品主要有三大类: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人血白蛋白主要用于调节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治疗创伤性出血性休克、严重烧伤及低蛋白血症,在中风、肝硬化和肾病等常见疾病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人免疫球蛋白类产品主要用于免疫球蛋白缺乏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各类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凝血因子类产品用于治疗各种凝血障碍类疾病,并且在外科手术止血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国际上,血液制品生产用的原料血浆通常分为回收血浆和单采血浆两种,回收血浆主要是医院将全血中的血细胞提取后剩余的血浆;单采血浆则是通过单采血浆技术从人体内采集的血浆。在中国,回收血浆不允许用于血液制品的生产,原料血浆只能通过单采血浆技术采集。

由于原材料取自于人血,而且受制于政策限制,血液制品行业是一份门槛极高的生意。由于产品关乎患者性命,血液制品长期供不应求。上游供应有限,下游需求不减,“两头卡位”令相关产品价格飞涨。

全球血制品行业市场集中度非常高,呈寡头竞争格局,据国际血浆蛋白治疗协会数据显示,全球血制品行业呈现寡头竞争的格局,七大厂商血制品营收占全球市场的78.84%。而国际血制品行业三巨头西班牙的基立福、美国的百特、澳大利亚的杰特贝林2017年血制品的营收都在40亿美元以上,和第四名瑞士的奥克特珐玛的17亿美元有着明显的距离。

图中国全年总采浆量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高禾投资研究中心

血制品行业规模效应明显,采浆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构成血液制品的主要成本。对于原材料生产的上游和药物制造的中游高度整合的血制品行业来说,规模意味着低成本和竞争力。那些采浆量大、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企业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同时并购也是其扩大规模的最常用手段,贯穿于整个血制品行业发展历史中。血制品三巨头CSL、Baxalta和Grifols的发展都依赖于并购带来的规模扩张。以澳大利亚的csl公司为例,csl在国际血液制品弱景气周期中,抓住机遇收购对手,走出澳大利亚本土,成为国际血液制品行业走向集中化过程中生存下来的强者,同期公司也因为业绩表现优秀,在过去的20年中股价上涨了60多倍,而澳大利亚综合指数只增长了1倍。

与全球相似,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也呈现出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的特征。因为血液制品的特殊性,我国对于该行业的监管高度重视,自2001年起不再新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在运营的血制品企业约有20余家,前五家企业占据着60%以上的市场份额。我国的行业整合也将持续,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整合也有利于企业丰富品种数量,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研发能力,实现由量到质的提升。

血液制品在新冠的预防和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间,除血液制品企业加紧生产供货外,国家药监局也“对临床急需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等血液制品,在企业自检时同步进行批签发“,使得2020Q1相关品种的批签发量均有大幅增长,其中静丙同比增长96%、白蛋白同比增长75%。

由于静丙和特免在生产中是互斥的,除乙免外,特免类品种2020Q1增速均有一定下滑。乙免2020Q1同比高速增长160%,主要由于2019Q1基数较低。

因子类产品中,纤原批签发进一步下滑,2020Q1同比减少8%;八因子和PCC适应症明确,终端需求刚性,批签发增速则均大幅提升。

图2020Q1血液制品批签发情况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信达证券

2019年,血液制品样本医院收入73.61亿元,同比增长20%,相比于2017-2018年,增速显著恢复。在经历了2017年的渠道库存积压以及2018年的库存逐步消化周期后,血液制品行业在2019年出现拐点,以人血白蛋白为代表的大品种迎来复苏。

2019年,静丙样本医院销售收入18.67亿元,同比增长1%,增速下降明显。考虑到这一轮去库存周期中,血液制品企业加大了静丙院外市场的推广和销售,预计终端收入增速不止于此。此外,相比于白蛋白,静丙学术推广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白蛋白恢复动销平衡,静丙库存水平可能再次进入增加周期。此次新冠疫情虽在短期内对静丙库存有所消耗,但长期而言,仍需企业加大学术推广力度提升静丙的市场认可度,新冠疫情中对静丙的宣传和使用正是一个好的契机。

数据:Base链上活跃用户量突破 100 万:金色财经报道,据Dune Analytics最新数据显示,Coinbase推出的L2网络Base链上活跃用户量突破100万,本文撰写时达到1,048,468。此外,当前Base链上总交易量已接近750万笔,gas费用达到850.33 ETH。[2023/8/11 16:20:19]

图2017-2019样本医院销售

2016年以来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发展速度极快。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9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9年的35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53%。根据高禾投资研究中心预测,2020年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10亿元人民币。

图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智研咨询

第二章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

2.1产业链价值链

图医药行业产业链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Wind

图主要血液制品提取流程

血液制品生产用的原料血浆分为回收血浆和单采血浆两种。回收血浆是医院将全血中的血细胞提取后剩余的血浆;单采血浆则是通过单采血浆技术从人体内采集的血浆。

回收血浆是由无偿献血取得的全血经分离、使用后留下的血浆同样可用于血制品生产。美国约10%的原料血浆是回收血浆。国内单采血浆是血制品原料血浆的唯一来源。

单采血浆技术的采集过程为:先从供血浆者体内抽取血液,然后将血浆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其他组分分离。分离出来的血浆用于工业生产,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其余组分则回输给供血浆者。

在中国,回收血浆不允许用于血液制品的生产,原料血浆只能通过单采血浆技术采集,且原料血浆的采集和管理体系非常严格,原料血浆的采集和供应必须由依法审批设立的单采血浆站进行,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单采血浆活动。

图血液制品行业产业链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知乎

2.2商业模式

自2001年起,相关主管部门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企业,目前全国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企业不足30家,血液制品行业准入门槛高。血液制品企业生产所需的最主要原材料血浆由其下设的单采血浆站提供,生产规模主要受其采浆量的制约。

业务模式:血液制品企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血浆由其下设的单采血浆站提供。根据《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的规定,单采血浆站由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设置,且只能向其设置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原料血浆。单采血浆站进行原料血浆采集,需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单采血浆许可证》,并在其划定采浆区域进行采集。根据《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血液制品出厂上市时实行批签发制度,产品的生产检验周期包括生产、检验、批签发等环节。

盈利模式:通过下设的单采血浆站进行日常血浆采集,对采集的血浆进行工艺加工,生产成血液制品并进行销售来获取利润、实现收益。经销为买断式销售,经销模式主要客户群体为医药流通企业,直销模式目前主要客户群体包含连锁药店及医院。两种销售模式下,当产品发至客户,客户签收后即转移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与报酬,大安制药确认收入的实现。

2.3技术发展

1950-1978年,由于技术封锁严重,这一阶段国内血液制剂均为自主研究和开发,主要包括胎盘血来源的免疫球蛋白、胎盘血来源的白蛋白、胎盘血来源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冻干全血浆制剂等。虽然生产技术在自主探索中不断进步,但产业一直处于低水平、科技含量少且迂回缓慢的境地,临床需要的主要血液制品基本依赖进口。

1979-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受益于单采技术的应用、生产工艺的革新以及多种资本的介入等因素,国内的血液制品行业进入快速规模发展的轨道。单采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解决了原料血浆供应短缺的问题:1979年,国内引进单采技术并建立天津中心血站试行;1982年,卫生部举行第一次全国单采浆交流会,会后单采浆技术被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和血站;到1984年第二次全国单采浆交流会时,六大生研所和许多地方及军队血站都已应用了单采技术,采浆站的数目迅速增加,血液制品的生产也开始逐年大幅提升。

利凡诺法最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最先引进,后经多次改良后用于血液制品的批量生产,虽然解决了市场需求,但生产质量不稳定、不良反应众多。Cohn低温乙醇法早在1960年已被用在上海所的血液制品室中,但并未应用于批量生产。蜀阳药业1988年率先建立低温乙醇车间、1990年投产成功,成为第一家实施该工艺生产的企业。此后,随着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上海所血液制品生产线开工以及同期成都所、北京所扩建血液制品生产线,低温乙醇法逐渐开始被广泛应用。

西甲将从2023年起将Web3技术纳入联盟:金色财经报道,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宣布计划实施一个基于Web3技术的足球追踪系统,将验证这些足球的真实性以确保球迷可以通过官方市场或抽奖获得它们。

据悉,该系统计划在卡塔尔世界杯结束后开始运行,用于回收每场比赛中使用的球,并区分用于进球的特定足球。根据发布的官方新闻声明,西甲联赛解释说,这些得分球将通过“球迷参与机制”提供给所有球迷,该机制将于 1 月 8 日晚些时候公布。(innovation-village)[2022/12/6 21:25:46]

1979-2000年,随着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由于生产冻干人血浆的效益明显及血浆蛋白盐析法的采用,地方血站、军区血站及科研机构也开始生产血液制品,当时市场企业规模达70家左右,但这些厂家生产质量、生产工艺、生产规模参差不齐。

政策推动2012-2015国内血制品行业突飞猛进,其中浆站数由2011年末的146个增加到2015年末的203个,增加了57个;采浆量由2011年末的3858吨增加到2015年末的5846吨,增长51.5%,CAGR达10.9%。尤其是产品种类全、研发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浆站审批政策倾斜的有利条件下,浆站显著增加。

在市场力量的主导下,采浆量从2015年的5846万吨迅速提升至2016年的7200吨,增长23.2%。近两年受渠道库存积压影响,行业采浆量增速有所放缓。

2.4政策监管

1995年12月,卫生部发布《卫生部药政管理局关于淘汰利凡诺生产工艺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自1996年1月1日起,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必须停止采用利凡诺工艺生产血液制品。

1985年限制进口后,国内临床所需血液制品瞬间短缺,“血浆经济”被快速加热。临床实验时理想状态下的安全与被经济利益挟持的现实渐相背离,不安全因素隐现。国家对血液制品行业实行高度监管,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政策来规范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其中1996年12月30日《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的血液制品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1996年12月国家颁布《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主要针对当时浆站面临的几大主要问题进行规范。

表生产单位方面的政策和事件

1979-2000年,对于血液制品产品本身的规范不断加强,包括抽检、停止冻干血浆生产以及限制进口。

表血液制品相关政策和事件

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实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总量控制,从2001年起,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至此,国内的血液制品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除个别企业因为违规被吊销生产资质外,并购整合成为行业集中度提升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政府先后出台浆站转制、批签发制度、检疫期制度等政策,加强行业监管,敦促行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表2001-2014血液制品行业重要政策

2011年12月25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中国经济前瞻论坛“生物制药与国民健康”分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实施“倍增”计划,力争“十二五”期间血液制品供应量比“十一五”末增加一倍。

2012年1月,卫生部发布《关于单采血浆站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到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申请设置新的单采血浆站,其注册的血液制品应当不少于6个品种,且同时包含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人凝血因子类制品。

鼓励各地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并适当扩大现有单采血浆站的采浆区域,提高单采血浆采集量。各地在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时,要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倾斜,引导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和血浆综合利用率。

2005年,国家发改委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药品目录》,将血液制品列入国家发改委定价目录中,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直到2015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卫计委、人社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规定从2015年6月1日起,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暂时仍由国家发改委管制,其他药品政府定价均予以取消。

2016年,卫计委发布《关于促进单采血浆站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严格新增单采血浆站设置审批,再次强调按照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单采血浆站管理规范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倾斜原则,依法做好单采血浆站的审批工作。

比特币矿业公司Bit Digital发布2021年二季度财报,比特币挖矿收入为2830万美元:总部位于纽约的比特币矿业公司Bit Digital今日发布2021年二季度财报,比特币挖矿收入为2830万美元。赚取的比特币数量为562.9枚。截至2021年6月30日,70.8%的矿机已在北美部署、运输或等待安装。公司拥有32500名矿工,2021年第二季度收购3515名矿工。(雅虎财经)[2021/8/21 22:28:17]

第三章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

3.1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

根据综合财务指标来看,血液制品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增长率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行业净利润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2018年出现大幅下跌。行业ROE与ROA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从行业估值和历史比较来看,血液制品的估值普遍比A股高,总体趋势呈现先估值升高后降低的状态,在2018年达到最高点。单季度营收同比行业历史比较与全部A股趋势较为一致。

图综合财务分析

图行业估值和历史比较

图单季度营收同比行业历史比较

图单季度净利同比行业历史比较

图单季度净利率行业历史比较

表以华兰生物为例的主营结构分析

表中国上市行业公司估值对比

血液制品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

3.2行业发展

自建国以来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承担起生产血液制品的任务至今,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已经经过了70年的发展,从最初技术封锁时代的自主探索、曲折前进到改革开放后的粗放发展、逐渐规范,随着不再新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行业进入存量竞争、严格监管的阶段,之后“十二五”倍增计划以及血液制品价格放开,推动行业量价齐升、突飞猛进,尤其是产品种类齐全、研发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显著受益。

图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历程

3.3行业发展驱动因子

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驱动行业发展

由于国家对血液制品行业监管严格,中国医药血液制品行业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2001年,中国国务院完全关闭了血液制品行业的市场准入,使得目前通过药监局批准文件的生产企业仅30余家。同时,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患者数量多,满足如此庞大的用药群体的需求需要较大的供给量。

然而,受监管影响,中国的采浆量在2011年前增长缓慢,主要由于:1)新建单采血浆站需要通过严格的要求和条件;2)供血者献浆量和献浆频次受到严格规定,每次献浆不超过580ml,两次献浆间隔不少于14天;3)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发展新的献浆者存在困难。庞大的需求量和有限的供给量使得中国血液制品供给严重短缺。

以具体产品来看,长期以来,50%以上的白蛋白产品需要依赖进口,资历较弱的医院甚至采购不到;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供应量只可满足30%左右的临床需求量,患者用药困难;凝血因子类产品常常处于短缺,它的替代性产品重组凝血因子类产品又大多依赖进口,售价昂贵。长期的供给缺口给中国医药血液制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血液制品的供给紧张关系不能阻碍相关产品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以中国医药血制品中销量最大的人血白蛋白产品来看,该类产品主要用于治疗烧伤、失血引起的休克,防治低蛋白血症和肝病肾病引起的水肿、腹水,还可以用于细胞培养和用作稳定剂。由于相关治疗应用例如烧伤、创伤、低蛋白血症等治疗案例的增加,以及医院用药倾向的提高,使得中国白蛋白市场需求量持续增加。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医药血液制品的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提高。

技术进步提升血液制品生产供应水平

在血液制品行业,血浆的采收成本大体相同,影响成本的核心在于医药企业从人体血浆中分离并提取血制品原材料的技术水平。对于相同数量的血浆,企业从中提取产品种类越多,血浆综合利用率越高,其单位成本越低。目前,国际领先的血制品生产企业已可以分离出超过24种类别的产品,一般性企业也可以生产超过15类产品。相比之下,国内企业最多可以生产13种类别的产品,而大多数企业可生产产品的种类还在10种以下,血浆综合利用率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丹斯克银行:美联储基准利率未来可能更长时间处于高位:8月19日消息,丹斯克银行经济学家认为市场降低美联储明年降息预期是合理的,预计美联储需要在未来几个月再加息125个基点,并维持在该水平一段时间。市场预计美联储今年将再加息121个基点,明年仅降息14个基点,7月的时候市场预计美联储明年将降息50个基点。美国产出缺口转为正值,经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限制性货币政策才能恢复平衡。(金十)[2022/8/19 12:36:36]

中国血制品企业已着手加大技术投入,以提高血浆利用率,优化产品结构。例如,天坛生物实现了利用层析工艺生产静丙,博雅生物着力研发投入于各类人免疫球蛋白,卫光生物完成纤维蛋白原的申报等。未来,各公司研发进程的逐渐推进,产品有望不久落地,预计将会显著提升中国血液制品企业的经营效率,其行业规模也将实现跨越性的增长。

除了从人体中直接提纯获取的血制品原料,国际上已广泛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来制造血液制品,国内企业也已于2018年完成了此方面的尝试。以重组凝血因子VIII为例,它是一种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凝血因子,拥有与从血浆中提纯的凝血因子VIII相同的生物活性,可用以治疗传统的甲型血友病。相较于传统的人凝血因子VIII,重组凝血因子生产过程中运用了提高病安全的多重技术,大大降低了血源性病污染的风险,在弥补血液制品紧缺的同时,提高了安全性。

然而由于重组凝血因子的生产技术较为复杂,且均由国际大型医药企业掌握,中国本土重组凝血因子市场依旧依赖进口,产品价格昂贵。2018年,天坛生物旗下子公司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已收到国家食药监总局颁发的关于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华兰生物也在积极研发相关产品,有望改变该领域尚无国内产品上市的局面。得益于相关产品的量产面市,以及市场价格的逐步稳定,预计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将进一步扩张,为下一轮产品创新奠定坚实行业基础。

政策利好助力血液制品行业扩容

血液制品行业从原料血浆的采集、生产、销售到进口等环节均受到中国法律法规的管理,政策支持是驱动该行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中国政策有不允许将回收血浆用于血制品的生产的规定,原料血浆只能通过单采血浆技术采集。

2011年,国家卫生部提出了“倍增”计划,即要在“十二五”期间将中国血制品的供应量提升一倍。随着单采血浆站的建设逐步落实,各地区采浆工作均衡发展,成果显著。2011年到2016年五年间,全国单采血浆站数量由146个增加至226个,总采浆量由3858吨提升至7100吨左右,基本完成了“倍增”计划。此外,单站采浆量也有明显提升。2011年,平均每个采浆站采浆量仅有26.4吨,到2016年,单个血浆站已可完成32.5吨的采收量。

居民医疗卫生意识不断提高,医药改革不断深入,中国在不断修订与完善医保报销目录的过程中也开始拓宽血制品的医保使用适应症范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17年2月23日印发了2017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目录首先增加了报销种类,将重组IX因子新纳入医保目录;宽松了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的限制范围,增加了适用症,突破了工伤保险的限制,扩展至基本医疗保险;降低了纤维蛋白原以及重组VIII因子报销的情况要求。新版医保目录的改动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血液制品行业的支持,更多的患者将通过医保获取血制品,必将刺激终端的销售,最终促进行业的发展。

3.3行业风险分析

表常见行业风险因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

准入门槛高

首先,新建、改建或者扩建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总体规划进行立项审查同意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审核批准。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必须达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标准,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合格,并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血液制品的生产活动。

其次,血液制品审查严格,我国血液制品采取批签发制,由中检院和7家授权省级药品检验机构承担,按生产企业所在辖区划分任务。中检院承担血液制品批签发的技术指导、标准物质和组织协调,同时按全国生产批数的10~20%抽取血液制品进行批签发。所有血液制品都需冷链储藏及运输,成本高于其他药品。

原料紧缺

我国有两套采血系统,一是各城市的中心血站,采集全血用于医院临床输血;另一系统是全国曾设立156家单采血浆站,供给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使用,是血液制品的源头,设立在偏远地区,2006年以前归县卫生部门管理。

声音 | Willy Woo:牛市第二阶段将贯彻2020全年:加密货币对冲基金 Adaptive Capital创始人Willy Woo在推特上表示,加密市场牛市的第一阶段正在完成,一旦触底,牛市第二阶段就会变得长期可持续,甚至可能引领整个2020全年(如果比特币继续保持其个性的话)。牛市第一阶段是由交易者驱动的,也导致市场产生了FOMO情绪(即担心错失投资机会而进行恐慌性投资),但现在这种市场情绪已经结束,新的阶段将会启动。[2019/7/29]

血液制品的产量受制于原料的供应,曾经长期不规范采浆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传染病感染问题,如河南的艾滋病村等;随着城镇化的建设,青壮年的逐渐从偏远地区迁移到城市,供应血浆的人逐渐减少;自2004开始政府对单采血浆站进行转制改造,由血液制品企业收购血站,并完成GMP的认证,形成血浆原料的直接供应。目前生产企业需要设立血浆站,需经省级卫生部门批准,血浆站的设立成本高,如上海新兴曾斥资5000多万元收购两家血浆站用于经营生产,这直接影响了原料的采集。

限价政策

由于产品的特殊性,我国血液制品采取限价政策,如发改委在2007年发布的调价通知,将每支10g:50ml/瓶的人血白蛋白的价格调整为360元,进口产品价格为378元。但从上市公司的企业年报可以看出,相关企业每年依然能保持一定的利润增长,如华兰生物从2017年的8.0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2.10亿元。

药品管制政策带来临床产品需求降低

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存在着滥用血液制品的情况,也是导致产品供应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一些患者把人血白蛋白以补品看待,慢性病和身体虚弱的人通过注射人血白蛋白来增强体质。

由于近年国家相关政策对药品适应症要求使用准则的提高,药品临床使用及管理愈加严格,血液制品在临床被主要用于治疗烧伤、创伤、休克,肝病肾病引起的水肿、腹水等疾病,适应症范围相对其它药品单一,预计在相关药物管制政策下,后期相关市场临床产品需求也会逐年降低。

3.4竞争分析

市场竞争环境——基于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同业竞争者威胁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行业,行业进入壁垒很高。在2001年我国发布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中规定,不再新批血制品生产企业,确立了行业的封闭属性。目前,我国现有的血液制品企业数量约为30家左右,其中重点企业有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天坛生物、中国生物制品等企业。另外行业内除了白蛋白以及重组凝血因子之外,血制品不进口。正因为我国血液制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了采血浆站的竞争。但是总体来看,国内血制品行业具有极高的保护壁垒,竞争格局良好。

替代品威胁分析

所谓替代品是指在功能上实现对另一产品替换的其它产品,它对原来被替代者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对市场和消费者的争夺,也就在于对方是否具有盈利能力,其产品在质量和功能方面用户的满意程度如何以及用户转向替代品的难易程度。

血液制品原本是用于战争需要的救命药,但是随着血液制品民用领域的研究,其具有明显的以来效果,在美国是和石油并列的战略资源。和经过多年的发展,血液制品在多种疾病和预防中表现出了重要的用途,且大部分的血液制品都不能通过重组的方法制品,因此,血液制品的独特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

需求方威胁分析

血液制品下游客户主要是经销商、医院和药店等领域,国内的血液制品流通也受到很强的监管力度,成为经销商也需要取得相应的资质。再加上国内的血液制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市场需求缺口很大。特别是2015年,国家放开了血液制品的价格限制,国内的血液制品价格一路上涨,可以看出,需求让下游客户对于血液制品的议价能力变低。

供求方威胁分析

从上游来看,血液制品的上游是各个采浆站,而采浆站上游是各地区的献浆员。我国早在2007年卫生部颁发了《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规定单采血浆站只能由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中设置,并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一切中采血浆活动。因此,国内的血液制品企业上游都是自己企业设置的采浆站,因此对于上游供应商来说,可以说就是企业本身,因此不具有议价能力。

潜在进入者威胁

潜在进入者是影响行业竞争强度和盈利性的又一关键要素,他会带来新的生产能力,要求一定的市场份额。而在如今的xx市场,任何新的组织的进入都会对原有造成威胁,这种威胁主要体现在对下游市场需求量的争夺和对上游市场资源的分流上。

从市场上来看,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由于政策壁垒、技术壁垒等因素,国内血液制品行业企业的潜在进入者威胁很小。

基于SWOT模型分析-生物制药

优势(Strengths,S)

生物制药这一领域有其独特之处,可以达到传统医药无法或者很难达到的效果。例如采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与传统生产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优良菌种,可以改良抗生素的工艺技术;在肿瘤治疗中,抗体药物可以避免“敌我不分”的问题,导向治疗,不伤及正常组织和细胞;利用基因工程开发血液替代品,可以改善目前血液制品供求不足的现状;随着预防治疗性疫苗、基因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和细胞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等前沿领域的发展与突破,生物制药产业将处于有利地位。

劣势(Weaknesses,W)

产业集中度低,很难形成规模效应目前成立超过10年的生物制药企业不足10%,混合型制药企业比专业的生物制药企业规模大,研发投入多,但利润率低。

在生物制药领域的研发投入低。发达国家制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占到产值的10%以上,而我国只有先进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目前我国对生物技术的研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这并非长久之计。

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从科研投入方向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三者的投入比例,美国是1:10:100,我国是1:0.7:100,我国注重基础研究,而忽略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导致了目前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现状。

机会(Opportunities,O)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生物制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国内企业能够生产几乎所有的成熟生物制药,我国在生物制药研发上已经具备较强的基础。另外,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助推,如政府的支持、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增长、大量跨国生物制药公司进入中国,这些都为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全民医保的实施为生物制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国家计划免疫预防措施的实施对疫苗类产品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国家计划免疫预防将成为长期不可或缺的防止和减少慢性传染病的措施。这将保证疫苗的持续和稳定的需求有利于疫苗产业的发展,也将促进企业对新疫苗的研发投入,加速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

威胁(Threats.T)

国家按原料药、化学药品、生物制药等类别分别制订排污标准提高了行业门槛,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对中小型企业十分不利。考虑生物制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的现状,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其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3.5中国企业主要参与者

上海莱士

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2008年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是亚洲知名的血液制品企业。公司成立30年来,一直秉承“安全、优质、高效”的质量方针,打造了涵盖血液制品人血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三类别的11项产品。上海莱士已在近20个国家注册,是国内少数能够出口血液制品的生产企业。

截止目前,上海莱士在全国含在建的共有41家血浆站,血浆年生产能力达900吨,已累计销售各类血液制品超过3000万瓶,从未发生任何确定的病感染报告及产品质量相关的不良事件。截止至2020年11月26日,上海莱士市值554.77亿元。

上海莱士主要产品包括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凝血因子VIII、冻干人凝血酶、人纤维蛋白原、外用冻干人纤维蛋白粘合剂。

天坛生物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最初建立于1919年,并于1998年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在上交所发起上市,目前控股于是中国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医药血液制品的生产企业。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血液制品的研发、治疗、销售及咨询服务,是国内最早开始从事血液制品工业化生产的企业。

公司目前在全国十三个省、自治区拥有50余个单采血浆采集基地,是国内血液制品行业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2020年前三个季度,公司营业收入26.36亿元。截止至2020年11月26日,天坛生物市值496.13亿元。

公司目前可以生产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VIII三大类产品,共计14类品种的70个产品,生产产品品种数量在全国领先。医药血液制品例如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等均是由公司在国内首发上市,在行业中具有显著的地位。目前,公司研发了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且已获得食药监总局颁发的临床批件,新产品的最终投产发布有望填补市场上的空白,进一步扩大中国医药血液制品的市场规模。

泰邦生物

泰邦生物集团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在山东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基础上重组的合资企业。公司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产业化示范企业”的称号,主要业务为血液制品、生化药品、基因工程产品、中成药和保健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控股山东泰邦生物、贵阳黔峰生物,参股西安回天等三个血液制品企业,在中国血制品行业市场份额名列前茅。

公司于2009年在美国纳斯达克转板上市,是中国境内唯一一家在美国上市的血液制品企业。截止至2020年11月26日,泰邦生物市值46.06亿美元。

公司目前可生产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VIII、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共9个品种、24个规格的血液制品。公司不仅在行业主要产品的市场份额上位列前列,例如在人血白蛋白、静丙、狂免、破免等产品的批签发比占比均为市场第一,且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产品拥有100%的批签发合格率。

3.6全球主要参与者

Grifols

GRIFOLS,S.A.由JoseAntonioGrifolsiRoig先生于194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创建成立,公司是全球主要生物制药企业。公司业务涉及血浆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大范围销售。Grifols股份有限公司的商业活动包括原材料分类、生产各类型血浆提取产品以及将最终产出售并配送给保健品提供商。

Baxalta

Baxalta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9月8日在特拉华注册成立。Baxalta是一个全球性的、创新型的生物制药龙头,旨在解决许多例如血友病、免疫学、肿瘤学等疾病领域的分化疗法。Baxalta将专注于开发和销售创新的生物制药。

卡莱尔伙伴

CarlisleCompaniesIncorporated作为卡莱尔公司和其全资附属公司的控股公司于1986年在美国特拉华注册成立。卡莱尔是一家由五个分部组成的多元化制造公司,生产和销售各种各样的产品。该公司致力成为所服务的各个细分市场的市场领导者。该公司致力于实现低成本和提供基于卓越的品质,准时交货和较短的循环时间的优越服务。

第四章未来展望

监管逐渐严格,血浆供给稳定增长

鉴于血液制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其特殊性和极高安全性要求使得国家对血液制品行业采取严格的监管手段。国家在血液制品行业准入、原料血浆采集管理、浆站设置、生产经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和限制措施,以此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自2001年后,国家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国内血制品行业只能通过并购或企业新设采浆站两种方式来进行扩张,并且国家新批浆站向集体企业倾斜。2019年我国采血浆站数量达到257个,但新批浆站只有1个。从近2年新浆站批设情况上看,若是龙头企业单站采浆量的提升幅度不大,我国采浆量将维持个位数增速稳定增长。

行业集中度逐渐提高,龙头企业与海外巨头存在较大差距

国际上血液制品行业发展成熟,呈现寡头垄断格局,全球血液制品企业不足20家,产量前五位的企业市场份额占比为80%左右,占据了80%以上的采浆站资源,基本垄断了世界上血液制品的供应,全球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凸显。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已形成以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泰邦生物为行业龙头的寡头垄断格局,四大巨头浆站数量占总数的56.7%,逐渐接近海外水平。

但是我国血液制品龙头在采浆站数量、采浆能力和单浆创收能力上与国外巨头存在较大距离,如我国天坛生物拥有最多浆站59个,年采浆量1706吨,单浆创收能力5562万元/个。基于海外市场的发展趋势特点以及我国新批浆站对集团企业的倾斜,未来我国血液制品企业将不断兼并重组,行业集中度将逐渐提高,研发能力强、品种丰富、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集团企业具备优势。

静丙及凝血因子类是驱动血液制品行业发展的动力

海外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的市场规模分别占血液制品市场规模的47.3%和37%,人血白蛋白只占15.7%。而我国免疫球蛋白比重只有32.5%,凝血因子类比重更低,只有5%,与海外差距较大,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存在一定上升空间。

另外,从血液制品行业的临床情况和CDE受理情况看,国内血液制品企业的新品种研发主要集中在以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尤其是凝血因子类。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临床登记数量占总数的9.5%,CED受理数量占总数的10.6%;全国凝血因子类临床登记数量占总数的71%,凝血因子类CED受理数量占CDE受理新产品总数的61%。

CoverPhotobyANIRUDHonUnsplash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智博客

[0:15ms0-3:6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