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世纪纳粹德国与英国对抗的政策_小硬币:女主叫小硬币

慕尼黑会议结束后,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党高层深知“无英格兰”政策不能够长久地实施。

所以纳粹德国自慕尼黑会议结束后就逐步转变对英态度,对英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走向对抗阶段。

与英对抗政策的确立

纳粹德国对英国的态度转变

慕尼黑会议被称为张伯伦绥靖政策的顶峰。该次会议无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意愿,在英法的操控下强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苏台德地区划归至纳粹德国的管辖之下。

虽然该无视独立国家主权的做法遭致后世的批判,但是在暂时防止纳粹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

但这样的贡献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在慕尼黑会议中获取的成果并没有使希特勒感到满意,就是这样一场被认为是纳粹德国外交上巨大成功的会议,在希特勒眼中却是失败的。

如前所述,在希特勒认为慕尼黑会议并没有达到其鲸吞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目标,该次会议也是其外交生涯上的巨大失败。

希特勒在会议后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他对张伯伦内阁的不满情绪。“元首”自慕尼黑会议以来无时无刻不是在后悔中度过。沙赫特曾经听希特勒提及张伯伦摧毁了他进入布拉格的入口。

他甚至对包括戈林在内不愿意参与战争的人进行辱骂。希特勒认为慕尼黑会议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德国的干涉。

慕尼黑会议导致他无法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动战争,但木已成舟“元首”只有食下这苦果。

但是“元首”的“牺牲”并没有让他得到海峡对岸岛国的应有回报,反倒使得抑制纳粹德国的呼声愈演愈烈。

张伯伦从慕尼黑带来了“和平”,这使得英国民众激动不已。慕尼黑会议也被视为英国外交上的一次胜利。

但是英国媒体以及公众舆论的注意力,已经从该次会议上有限的胜利转移至——怎样避免产生第二个苏台德。

这是英国反纳粹派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舆论的结果。

慕尼黑会议后,英国是纳粹德国通往东方“生存空间”道路上对手的观念,一方面在希特勒脑海中愈发牢固;另一方面,通过慕尼黑会议也证实了英国在军备方面的暂时虚弱。

此时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对英态度越来越恶化。英国也不甘示弱,以纳粹德国对殖民地的意图以及犹太人的迫害回敬希特勒。

纳粹德国对英国外交政策路线的变化

慕尼黑会议使得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的设想落空。张伯伦对其计划的干涉也让希特勒十分恼火。

希特勒认为如英国持续进行干涉,那么纳粹德国“生存空间”计划核心——向东入俄的进程也将受到影响。

在此希特勒提出了一个针对英法的反西方中间计划。希特勒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针对苏联,他想要从苏联广袤的领土中获得为德意志人提供养分的生存空间。

中欧、东欧国家是纳粹德国通往苏联的必经之路,而英国在纳粹德国通往“生存空间”的道路上并无直接利益。

希特勒执政早期妄图以纳粹德国维护英国在海上的主导地位和大英帝国的威望为条件,希望英国成全纳粹德国的生存空间计划。

希特勒甚至希望在明确的利益分享基础上,实现他关于德英伙伴关系的旧理念,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得到英国的认同。

随后希特勒又实施“无英格兰”政策,但是在慕尼黑会议上以张伯伦为代表的英国政府也遏制了纳粹德国鲸吞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野心。

希特勒只有另谋它法。1939年8月11日,希特勒曾对瑞士籍的国际联盟驻但泽专员卡尔·雅各布·布尔克哈特阐述其在1938年秋季所构想的反西方中间计划。

希特勒透露,如果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太过愚蠢,那么他将会与苏联沟通,先攻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被击败后,集结力量对付苏联,最终达到拓展纳粹德国人民的生存空间的目的。

慕尼黑会议后,希特勒越来越频繁地威胁英国屈服。1938年11月,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起草了与意大利进行共同军事会议的文件。

与英对抗的升级——对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的吞并

捷克斯洛伐克作为纳粹德国东进的中转之地,是“元首”实现生存空间目标必须拿下的地盘。慕尼黑会议结束后希特勒一直在等待与创造机会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但是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不再是德意志民族占主要人口数的地区,这样的行为无疑是纳粹德国与英对抗政策的升级。

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局变化让希特勒意识到吞并机会将要到来。

希特勒认为既然捷克斯洛伐克已经不复存在,那么《慕尼黑协定》则不再发挥效用,英国也不会再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进行担保。

他只需一边等待时机一边“引导”布拉格首脑即可。布拉格领导层上台之初,根基较为薄弱,纳粹德国因此对捷虎视眈眈。

加之英法对德实施绥靖政策,以及贝奈斯总统对德抵抗的前车之鉴,布拉格掌权者采取向纳粹德国靠拢的政策。

捷克斯洛伐克外长齐瓦尔科夫斯基在与纳粹德国外交官员交往过程中的保证话语,将布拉格高层的亲德政策清晰地展示在世人眼前。

但布拉格高层在亲德政策实施过程中忽视了民众的情感,致使民众对布拉格政府爆发高度不情绪。

并于布尔诺爆发大规模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民众游行,且与当地德国人的反游行活动时有冲突。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内政局逐渐动荡。

在喀尔巴阡-乌克兰,普沙拉将军被要求撤离,一系列冲突过后,该地区出现权力暂时真空状态。

匈牙利军队进入喀尔巴阡-乌克兰,以保护匈牙利人民。捷克地区与斯洛伐克地区出现嫌隙。

加之捷克地区与斯洛伐克地区的领导人在希特勒各个击破的战略指导下,双方不满情绪日盛,最终导致斯洛伐克宣布独立。

捷克斯洛伐克政局彻底混乱,总统哈查无奈求助于纳粹德国。1939年3月15日在与希特勒进行会谈后,捷克总统哈查签署了德国对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军事保护请求的文件。

纳粹德国军队由奥地利进入捷克境内,其遭受的抵抗几近于无。纳粹德国又一次兵不血刃地得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土地。

捷方总统哈查将国家和平寄希望于希特勒,其军队面对纳粹德国军队也无反抗之意。

苏台德地区被纳粹德国占领,此举既增强了纳粹德国军工实力,又将苏台德山脉囊括于国境。这使得纳粹德国在面对捷克斯洛伐克时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伦敦政府见形势朝着一边倒的方向发展,明白了如今对捷克斯洛伐克被纳粹德国占领事件,即使发出反对的声音也于事无补。

德英双方在波兰的对峙

希特勒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就将矛头对向了波兰。波兰不仅是纳粹德国东扩的必经之路,而且但泽自由市的存在也为希特勒带来了“干涉”波兰的借口。

但是英国早就注意到但泽地区稳定对于自身的重要性,纳粹德国的计划也不会那么顺利进行。

一战后关于波兰的版图问题是巴黎和会讨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波兰方面认为波兰必须有出海口以及运输线,否则将会在经济上甚至是上过度依赖德国,以至于可能导致一战的悲剧重演。

而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也包含了此意图。故《凡尔赛和约》为了避免波兰无入海口的情况发生,从德国领土东、西普鲁士之间划出一条宽80公里的地带,称为“波兰走廊”。

这是波兰通往波罗的海的唯一通道。这条走廊尽头的但泽市成为了波兰对外贸易的主要吞吐港口。

但泽市的外交以及关税交由波兰,但是该市的是独立的,在国际联盟的管辖之下,它也被称为但泽自由市。

德波双方都对这个结果不满,在20年代一直就该问题争论不休。30年代初期,纳粹势力逐渐渗入但泽自由市。

1935年纳粹势力占据了但泽市议会的多数议席,1937年纳粹在但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慕尼黑会议后,纳粹德国提出收回但泽以及波兰走廊的运输线。

但这一要求立即遭到波兰的拒绝。但泽市及其运输线,对于波兰来说就是其对外贸易的生命线。

失去但泽作为对外贸易窗口,波兰的经济实力将会大幅度下降,极有可能如一战后波兰人预料的那样,在经济上与上遭受纳粹德国的控制。

但是但泽市却是希特勒对波兰开刀的完美场所。首先,但泽自由市是一个非常容易制造争端的城市。

该城市原属于德国,城市中有大量德裔居住,利用民族问题很容易导致“擦走火”。

其次,在经济方面如上所述,但泽自由市是波兰对外贸易的主要吞吐港口。只要纳粹德国能够控制住但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波兰的经济,迫使其经济依赖于纳粹德国。

再次,只要纳粹德国控制住了但泽自由市,那距离控制整个波兰不远了。德波双方在但泽市上的矛盾可以视为但泽危机的开始。

1939年3月15日,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后,就开始了全力应对但泽以及波兰问题。

波兰既是纳粹德国向东,在苏联取得生存空间的途经之地,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它又是苏联与纳粹德国中间的一个缓冲地带。

基于以上条件,纳粹德国采取相对和平的方式吞并波兰的机会非常渺茫,故而采用武力占领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纳粹德国一旦采取武力方式占领波兰,就相当于将战火燃烧至德苏边界。德苏之间就失去了这一缓冲地带。

此时的希特勒并没有准备好直接使用武力进入苏联境内。只有在决定向苏联发起进攻时,使用武力吞并波兰,将波兰变为侵入苏联的一线,暴力才会比兵不血刃更具价值。

其次,希特勒并不希望波兰倒向英国一方。英国方面最终对波兰独立进行保证前,虽然波兰亲近于英国,但是在纳粹德国的强压之下,也有可能满足纳粹德国的期待。

1939年5月23日,希特勒在多次谴责波兰由于英国的鼓励而采取的不妥协态度之后,认为拯救波兰的任务失败了,在适当的时候攻击波兰仍然是一种选择。

直到现在,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才最终定为攻击波兰。在此,纳粹德国与英国的正式冲突也即将到来。

他虽然没有忘记迫使英国屈服的首要意图,但是与其同一个军备完善的英国对抗,不如同一个尚未整装待发的英国对战。

与此同时,波兰在被吞并后也将剔除希特勒在东线的一个心腹大患。

尽管这会将提前与苏联开战的概率提高,但是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思想指导下,更坚定了波兰为下一个武装占领的目标。

战前对抗政策的高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希特勒在下定决心武装占领波兰,并且做好可能与英国对战的准备后,纳粹德国与英国对抗的政策逐渐推进到了顶点。

此时纳粹德国必须采取措施安抚苏联,以使苏联不会过早在东方对其采取军事措施。最好的方法就是双方签订一个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之所以需要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主要是因为如下两点原因:首先,是为了避免日后将纳粹德国置于一个夹杂在英国与苏联之间,腹背受敌的不利状态之下。

波兰处于纳粹德国与苏联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地带。但是纳粹德国于波兰燃起的战火极有可能波及苏联。

英国与苏联这两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对付一个尚且需要周密的计划,如需一次性对付两个如此量级的国家,“元首”目前没有成功的把握。

此外,德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军事失利与其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密不可分。希特勒作为参与过一站的下士,对这般鲜血换来的教训自然难以忘怀。

其次,纳粹德国此时已经步入与英国对抗的政策之中。

在纳粹德国经历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以及在波兰与英国进行对峙之后,此时的希特勒显然不会再回到与英国进行谈判的轨道中来。

如果他希望此时的纳粹德国避免腹背受敌,就只剩下便调转头来,与苏联接触并订立互不侵犯条约这一个选择。

对于苏联而言,慕尼黑会议以及五月危机后,其一直追寻的集体安全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从当时的国际环境以及苏联自身的实力来看,苏联方面也应该极力寻求与英、法,或者是纳粹德国中的其中一方进行接触,并达成一致。

所以此时苏联方面在对外政策上有了做出调整的想法。而在纳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后,英、法也意识到苏联对于保证国际和平的重要性,故与苏联开始接触。

苏联也选择了率先与英、法方面进行接触。虽然英法想通过拉拢苏联来保证和平,但是由于双方在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双方的谈判没有得到较好的结果。

1939年8月12日,英、法、苏在莫斯科进行军事谈判。三方在谈及苏联过境问题时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导致谈判一直无法顺利进行。

此时苏联也对英、法失去耐心,便将精力完全投入到与纳粹德国进行的秘密谈判上。在苏联与英、法进行谈判的同时,纳粹德国也出于对“背后”安全保障的需要,极力拉拢苏联。

苏联在与英、法谈判进行不顺利的情况下,也需要避免过早与纳粹德国发生军事摩擦,以给自己留出时间来进行战争准备。

故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决心与纳粹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纳粹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曾在一日之内被纳粹德国外交部门屡次催促,向苏联外交委员莫洛托夫提出尽快同意纳粹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就《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进行协商。

而在斯大林的介入之下,莫洛托夫面对德方的催促,其态度也从“按程序办事”转变为“特殊事件特殊对待”。

1939年8月23日里宾特洛甫与莫洛托夫分别代表纳粹德国与苏联于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符合德苏双方利益,纳粹德国“背后”安全得到暂时保证,苏联也得到一段备战时间。

苏德双方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纳粹德国与英对抗政策步入了高潮,接下来希特勒即将在波兰挑起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的世界大战。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智博客

莱特币价格华为HCIE考试和培训需要多少钱?_:

HCIE是华为认证体系中的最高级别认证,是全球公认的高水平网络工程师认证之一,具有极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为了获得HCIE认证,学员需要参加培训和考试,并且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

Luna深山里的诗歌课:不功利,无期待_:

龙正富在小溪旁上诗歌课。 龙正富在诗歌课上。 孩子在诗歌课结束后玩耍。 孩子站在装裱的诗歌前。 孩子在诗歌课结束后玩耍。 孩子站在装裱的诗歌前.

[0:0ms0-3:93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