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节目采访时表示,目前,美国就业增速降至两年半以来最慢,不排除劳动力市场就业增长放缓后存在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但在高利率环境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正常的。
紧接着,美联储的两位资深经济学家AnderPerez-Orive和YannickTimmer在他们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警告称,美联储的持续加息已经引发了银行业危机,美联储和美财政部设法掩盖这个问题,并通过救助计划将其从头条新闻中剔除,但这并没有解决问题,目前,美国的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并没有真正结束,特别是美国的机构债券市场。
报告还重点警告了高利率更将会导致美国的金融和债券市场出现迫在眉睫的灾难,让数量空前的陷入困境的美国公司也可能会倒闭,根据他们的分析,超过37%的非金融美国公司已经陷入了财务困境,这意味着这些债务正在接近违约,已经达到自一九七零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对美国金融债务市场来说,更坏的事情还不止于此。
雪上加霜的是,因美国最新公布的一份比市场预期更加鹰派的6月会议纪要更是推动了对美联储将进一步多次加息的恐慌,促使美债收益率飙升,十年期和三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今年以来最高位,反馈短期利率前景的两年期美债收益率更是触及2007年6月以来最高,被市场猛烈抛售。
与此同时,美元指数也在7月7日公布的一份不及预期的非农报告后猛烈下挫,当日最低跌至半个月以来新低,跌约0.8%,而当日人民币则持续反攻,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均涨超0.2%。
OpenSea在推特发起社区活动,庆祝中国虎年春节:2 月 2 日,据 OpenSea 官方推特消息,该 NFT 市场发起社区活动庆祝中国虎年春节,邀请用户标记最喜欢的、能够庆祝虎年春节的NFT 艺术,目前 OpenSea 已经转发了多个社区用户的虎年 NFT 艺术品。[2022/2/2 9:28:10]
7月11日,人民币延续涨势,数据显示,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均收复7.20元关口。截至16时30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上涨逾300基点、200基点。专家表示,下半年,中国经济基本面趋稳是人民币汇率维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人民币汇率或将稳中有升。
与此同时,代表实际利率的通胀保值债券的收益率出现飙升,截至7月9日,经通胀调整的10年期基准美债TIPS名义收益率已经升至1.82%,达到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实际利率往往是衡量企业真实融资成本的先行指标,这意味着,美国公司借贷成本的提升将会给这些企业部门发行的机构债券带来违约影响。
很明显,一旦美国企业债券市场出现违约风暴,这将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打击,并进一步削弱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更会让一些区域性银行的股价承压,如果危机蔓延的担忧加剧,这将给美国的金融市场和国债市场带来非常大的反噬效应,带来流动性紧缩和信贷收缩风险,特别是短期限的债券,最新的数据正在反馈这个变化。
现场丨2020全球金融科技TOP10国家排名中国居首:金色财经报道,9月26日,外滩大会第三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现场发布《2020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报告》。报告指出,2020全球金融科技TOP10国家为: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德国、荷兰、法国。全球金融科技上市公司市值的89%由中美占据,中美双雄的格局的初步呈现。全球金融科技产业TOP10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英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印度、德国、日本。美国第一,高融资未上市企业292家,上市企业市值1.3万亿美元,均居全球首位。中国表现亮眼,中美两国产业得分分差小于0.05分,数字支付交易规模超其余9国之和。全球金融科技生态TOP10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以色列、新加坡、瑞士。发达国家生态优势明显,TOP10中有9个国家为发达国家,生态优化将是中国的重要机遇。[2020/9/26]
据美国金融研究机构在7月12日监测到的数据显示,自7月4日美联储正式摊牌公布一份比市场预期更鹰派的会议纪要以来,总额高达63亿的超过9宗10年期美债期货大宗交易订单被抛售,开始持续做空美债。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在7月10日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截至7月9日的一周内,对冲基金将美国10年期国债净空头头寸的持仓达到2019年7月份以来最大,而最近四周内,美债市场资金净流出规模更是飙升至356亿美元,这表明,全球投资者抛售美债的势头可能会加剧。
事实上,作为美债基石级别的投资者及全球央行大买家们远离或减少购买美债的情况早有迹象可印证。
据美国财政部在7月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7月6日当周,全球央行抛售了89.91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不仅于此,美财政部在6月16日例行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还显示,截至5月初,全球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为7.58万亿美元,低于一年前的7.66万亿美元。
声音 | 周小川:中国五年前便已开始布置数字货币研究,可能已经有不少想法了:第十届财新峰会于11月7日-1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出席并演讲。在回应“央行有没有推出数字货币的时间表”的提问时,周小川表示:“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前,一些印钞造币厂商曾提出纸币的替代性做法可能是数字货币,但并没有着重讨论应用区块链或者是分布式记账系统的可能性。中国从那时候就开始布置做一些研究,但是初始的研究可能进展不会突飞猛进,因为技术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掌握。现在已经搞了不少年了,可能有不少想法了,我现在也离开了人民银行,所以你要想了解进展情况和什么时候推到什么程度,我觉得你们财新峰会反正也有人民银行的人参加,你就找他们去问。”(新浪)[2019/11/8]
正如下图数据所示,从更长时间范围来看,自2008年至今,全球央行持有的美债总量也并没有和美国数轮量化宽松放水印钞的规模成正比例增长关系,且更是在此期间从美债的最大购买者迅速转身为最大的卖家,这与他们自去年以来购买了创下55年最高纪录的黄金储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且全球央行加速清算美债置换黄金的趋势还在持续。
值得一提的是,据美国财政部报告称,自今年1月份以来,美债抛售潮是由美国的经济盟友们引领的,像沙特,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法国和以色列等均大幅降低美债持仓,这些美国盟友国家在今年前四个月至少抛售了高达2810亿美元的美债,在全球央行中抛售力度最大,更是出乎华尔街的意料之外。
中国也继续加速抛售美债,截至5月初,所持有的美债规模已经加速降到13年来的新低至8689亿美元,且在过去的十二个月中有11个月保持了抛售美债的状态,这也使得自去年4月起,中国所持有的美债总量已经创下了连续十二个月低于万亿美元的纪录,和2013年11月时创下1.3167万亿的持仓峰值相比更是大幅净抛售了4478亿美元的美债,累计净抛售比例近33%,这其中,仅过去的24个月内中国就加速抛售约占24%仓位的美债。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李德:区块链技术让“信用数学化”的趋势愈加明显:5月11日,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金融科技研究院区块链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参事李德在演讲中表示,区块链技术的产生与运用,将会在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用户信用体系建立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依托区块链技术在网络世界中建立的个人、商品、企业等愈加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将与现实生活挂钩程度越来越密切,“信用数学化”的趋势也将会越来越明显。[2018/5/14]
有观点认为,包括中国和美国经济盟友们在内的美国主要债权人的加速清算美债的战略举措反映了国际市场对美元的信任已经开始动摇,同时,未来的历史学家更可能会将今年美国爆发的银行业的信任危机视为敲响美国经济丧钟和美元的主导地位将开始下降的重大标志性的转变事件之一。
比如,中国加速清算美债后日本欧洲沙特以色列也助力跟进,以及中东两大产油国沙特和伊朗今年3月在北京达成和解协议和另一个产油大国伊拉克以及欧洲国家法国也正式在部分商品交易时中用人民币替代美元后,他们可能会选择非美元来交易石油和黄金等大宗商品就是这种转变趋势最新的反馈之一,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又有一个最新消息更值得引起朋友们的注意。
据中国央行在7月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中国央行在6月份再次购买了21吨黄金,这是继从去年11月开始,中国披露黄金储备增长之后的连续第八个月购买,在此期间共增加了165吨,其中今年上半年共增长了74吨,这也使得黄金储备总量升至2113吨,而在此之前中国的黄金储备已有连续38个月保持在1948吨的水平不变。
金色财经现场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高级经济师安起雷:应尽快制定相关监管规则:金色财经现场报道,在2018全球首届万国区块链技术博览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高级经济师安起雷发表讲话,他指出:区块链技术非常热,区块链技术与金融结合时,会面临不少问题。二者的结合可以使支付、信用评级、交易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市场化研究。监管部门应该明晰:我们要做什么、谁在做、怎么做的问题。监管部分应该尽快建立相关规则与制度,只要能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将互联网经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将优势最大化可能就是监管部门最期待的。[2018/4/21]
值得一提的是,据美国金融网站Zerohedge在7月1日援引的一份最新行业报告中称,自从全球央行没有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世界黄金协会公开报告一些收购黄金储备和民间黄金矿产的数据以来,至少有数千吨黄金已经运抵中国,目前中国的真实黄金储备量可能高达3万吨,鉴于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在过去两年愉下降了近四分之一仓位,所以,中国实际购买黄金量可能会更多。
比如,我们查询世界黄金协会和海关历次公布的权威数据统计所示,仅从2019年11月开始中国没有报告黄金储备增加以来,截至今年7月的几年时间内,就至少已经有4409吨黄金已经从美国、英国、欧洲等国外主要黄金市场中分批运抵中国,这其中除了正常的市场需求外,有部分可能已经转化为国家黄金储备。
这表明中国可能正在释放将会持续抛售美债以置换黄金储备的信号,在外储领域加速去美元化,以减少美元敞口,这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包括法国,沙特和以色列等美国盟友在内的数十个国家选择用人民币交易商品和在外储中抛售美元用人民币替代的背景下将变得更加明确,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出现一个让华尔街感到预料之外的新消息。
曾成功预测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华尔街预言家彼得.希夫在7月12日发表的报告中进一步解释称,中国存在清仓美债以置换黄金储备的可能,因为,拥有足够多的黄金储备能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起到基础性支持作用。
考虑到,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黄金储备占比约为4%,相比欧美国家仍然偏低,叠加美国的金融条件收紧,美国机构债务危机浮现以及随时可能会爆发的美国银行业危机的市场环境下,也就解释了中国可能正在跟随全球央行的脚步,释放出加速清算美债以置换黄金的信号的原因之一了,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是购买黄金以减少美元敞口的大买家之一。世界黄金协会的最新报告表明,自2021年以来,亚洲在全球黄金需求中的份额已接近60%。
就在这个节骨眼时刻,美国金融研究机构零对冲进一步分析称,如果美国的公司债券隐性违约风险增加,叠加美联储摊牌后使得利率再次飙升料将会引爆美国金融债务市场核弹的环境下,作为美债基石级别的全球央行大买家们料将会在2023年下半年继续大幅抛售和清算8000亿美债的可能。
以降低敞口风险,如果不确定性增加,这个进程将会加快,叠加美国利用强弱美元周期收割财富的风险,甚至存在清空美债持仓的可能,结合历史经验,叠加全球市场去美元化的努力至少可能将会使2万亿美元的国际资金会从美国市场撤出。
正在这些背景下,按高盛最新发布的报告中的解释就是,高利率引发的迫在眉睫的美国金融灾难,实际利率飙升,正在让美国债权人削减美债风险敞口,重新定价美国国债还能否继续充当全球资产价格之锚的作用,作为美国资产核心的美债料将存在被加速清算的可能,最终使得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别无选择,只能放弃与通胀的斗争,服软投降。
这凸显了美联储通过结束廉价资金时代来抗击通胀的行动暴露出美国金融系统和债券融资市场的脆弱性,这种担忧更重创了美国的银行业,甚至开始蔓延到作为全球资产价格市场投资标杆的低风险美债资产相对传统避险资产黄金来说变成一种高风险投资的可能性正在成倍增加。
因为,美元是建立在庞氏局纸牌屋上的,早已经资不抵债,并没有黄金的支撑,现在,全球央行已经意识到,美元是有保质期的,正在去美元化和抛售美债以换取黄金等非美元资产,这体现了全球央行正在让黄金在国际储备资产和金融交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黄金恒定的金融货币属性正在从历史边缘回归,黄金可能将再次恢复支持全球数字货币或SDR特别提款权的锚定功能,正在这个关键时候,又有一个最新消息引起了我们团队的注意,出乎市场和华尔街的预料之外。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
第一个新消息是,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为主导的多国或将在8月份的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会议中正式宣布推出以黄金为后盾的新的贸易结算货币方案,并将完全独立于美元,该计划还包括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数字货币的去中心化功能,能够将新的贸易货币与多种商品和成员国之间利益挂钩的唯一锚定手段只能是黄金,这可能将成为绕开美元或与美元并行的一个全球新交易结算标准。
无独有偶,DailyFX分析师DavidCottle也在7月3日更新发表的报告中建议沙特,伊朗,伊拉克,阿联酋,卡塔尔等中东产油国可以将部分石油利润换成黄金储备,就像全球央行抛售美债置换黄金的那样,以支持建立一个锚定黄金的全球数字储备货币系统的前景,作为对冲美元敞口的一部分。
特别是,目前,沙特央行也正在对锚定黄金的数字货币的跨境结算功能正在进行研究的背景下,比如,新消息表明,沙特正在考虑2023年下半年将在上海黄金交易所挂牌用人民币交易及购买黄金,将部分出口到中国市场的石油利润直接换成黄金。目前,数字人民币已经应用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的交易,交易方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向交割仓库支付仓储费。
而早在数周前,沙特财长已经表示正在考虑用非美元出售石油的选项。据悉,目前,俄罗斯、伊朗和印度三国已经开始探讨用黄金来交易石油的可能性,再结合持有海外美元最多的欧洲、日本也正在石油交易和国际储备资产领域掀起去美元化的背景下,这表明,“没有美元就没有石油”这个全球石油交易的潜规则已经被打破。
那么,目前全球日益增长的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再结合黄金的天然货币属性,可能会支持一个平行于美元的新全球数字货币秩序的出现,而这对石油美元体系来说可能就是下一个珍珠港事件,很明显,这是一个战略性的去美元化举措。
正在这些背景下,当美国财长耶伦日前被问及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将创建新货币的计划时,耶伦称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元将继续在国际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一种替代货币可能取代美元,她强调,美国及其盟友将会对中国等多国的这些行为“做出反击”。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