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 如何重构 Web3 社交模式?_DID:GALAXY

原文标题:《DID:重构 Web3 社交模式》

撰文:DODO 研究院

在物理世界中,人类通过身份证、护照等政府官方认可的文件进行着「我」是「我」的证明;在 Web 2 媒介中,「身份」衍生成为了一个个社交媒介账号。当登陆如微信、支付宝等社交媒体时,账号就是身份的证明,但数据的主动权仍在软件背后的中心化互联网巨头手中,隐私泄露推动了自我主权意识的觉醒。去中心化的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DID)由此诞生,它改变了已有的身份证明系统,将数字身份所有权、控制权以及管理权归还给了用户。DID 的核心就是打造链上的唯一「身份」证明;而随着 DeFi、NFT 乃至 DAO 等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崛起, DID 成为了构建去中心化社会的灵魂。

在 《DID:对链上信贷业务和 DAO 身份的改善》 一文中,我们指出,DID 的三种特性:低共识成本,可组合性和原生全球化,是它和现实社会身份体系最主要的区别,这是它能在 Web 3 带来质的改变的要素之一。DID 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身份」的定义。物理世界中,证明「我」是「我」依赖于政府的官方文件。拥有集体共识的政府为信用做了背书,提供了身份证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人类进而得以衍生出适用社会的行为准则。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个体定义有所改变。正如 David Phelps 在 《You Are What You Own》中指出,我们可以作为个人在线拥有我们的数据,也可以通过分享、集体化和在我们尚未完全构想的新的公共社会结构中重组它而获得奖励。

换句话说,「我」是我当前行为模式的总和,人类行为模式决定了个体的身份。Web 2 社交平台是断层的,每个媒介的社交资料都无法互通;但 Web 3 给出了解答。DID 串起了链上、可追踪的一个个行为,指向一个存储在区块链的唯一标识符,人类的喜好、财产、经验、声誉等丰富了标识,并能与任何 DApp 进行互通。

NFT项目Bella Hadid联创起诉创始人,要求赔偿7700万美元:金色财经报道,Web3公司Rebase旗下拥有NFT项目Bella Hadid,该公司联合创始人Krzysztof Gagacki称另一位创始人Edmond Truong在10月份从他们共同控制的钱包中盗取了大约200万美元的加密货币。据称,Truong 还将Gagacki排除在公司运营之外。Truong在其他联合创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启动谈判,发行Arbitrum网络的代币。

起诉文件显示,原告认为Truong已将Gagacki驱逐出该企业,且向第三方表示自己是Rebase的唯一所有者和决策者。Gagacki认为Rebase的价值超过1.5亿美元,并要求至少7700万美元的赔偿。Rebase对此予以否认。(theblock)[2023/4/21 14:17:16]

《Decentralized Society: Finding Web3’s Soul》文章阐述了一个对 Web3.0 生态系统的构想,称之为「DeSoc」,去中心化社会。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是围绕 DID,因为能实现链上关系证明,证明「你」是「你」的核心,便是 DID。链上数据是透明的,DID 打破了中心化服务器的壁垒,它像是一个「插件」,将人类在各个场景下的行为打包整合进行流动,也为上层应用端的需求赋予了更多可能性。

广义上来说,社交是人类行为活动的集合。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互动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是社交,包括金融类服务等。但当前模式下的 DID 有改变 Web 3 中的社交行为吗,它如何构建 Web 3 的另一类范式社交关系?接下来,我们将以项目为例,探讨这三个问题:如何完成链上数据搜集,希望解决什么问题,能适配的社交模式或场景有哪些?

Next.ID公布2023年路线图,将优化DID验证、个性化声誉和自托管技术等:金色财经报道,Mask Network生态去中心化身份聚合协议Next.ID公布2023年路线图,将重点推进三项服务:证明服务(包括更顺畅的DID验证和管理)、关系服务(开放身份图以建立个性化声誉)、核心服务(用于扩展DID用例的自托管技术栈,允许用户自行托管DID和数据网络)。[2023/2/13 12:03:48]

正是由于 DID 的「插件」特性,DID 赛道项目。在以下介绍的项目中,有位于数据层、协议层、应用层的 DApp,出于 DID 的可组合性将其简单地定义为 DID 项目是非常不正确的。比起从技术角度对 DID 生态的汇总,本文将从用户视角,即应用如何定义及适用 DID 这一角度着手,勾勒出 DID 对于人类链上社交行为的可适配性和可改变性。我们简单将项目分为两类,一类的身份认证依赖于链下数据,随后在链上进行社交关系网络的搭建,包括信誉类社交系统;另一类的重点则在于聚合链上行为,以钱包服务为基础,「凭证」丰富个体身份,旨在通过社交行为打造链上链下的流通网络。

BrightID 的核心思路是通过社交关系来验证用户的真实性,这解决了账户身份唯一性的问题。用户无须提交身份证明文件,只需参加多语种选择的验证会议(verification party)后完成最初始等级的身份识别,获得验证徽章。在与朋友建立社交联系,如添加好友、创建群组等后,你便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升级身份验证等级。

初始等级的验证会议设置,事实上更像简化版的链下 KYC 证明流程。线下的身份验证行为,比对得是个人线下实体与身份证明文件。BrightID 不搜集个人数据,即省略了身份证明文件这一步,将人类面对面的社交行为作为「初始身份证明文件」,产生信任,随后以社交行为对身份可信赖度进行提高。这类模式高度依赖于社交关系的良好互动,也无法避免蕴含欺诈的作恶行为。另一方面,在 BrightID 介绍中,他们认为「人们利用所有可用信息来识别某人的能力(包括识别他们的脸 / 长相)。真人识别他人的能力远远超过了人工智能的识别能力」,但这样的机制在批评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和作恶可能之下,最终回到的仍是依赖于大数据为底层支撑的数字身份环境中。

研究:到2030年全球DID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020亿美元:金色财经报道,根据Grand View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到2030年,全球去中心化身份(DID)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020亿美元,从2022年到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88.2%。[2022/9/26 22:31:05]

和 BrightID 一样,如挂钩 Github 账号注册的 Gitcoin Dao,选用链下身份识别这类项目,以物理世界的社交关系为起点,在链上进行社交关系网络的搭建。绕过物理身份文件,这样既保护隐私的也提高了身份唯一性的真实度,在信任度中构建信誉类社交系统。

顾名思义,链上身份认证通过聚合、识别链上的一系列行为,完成了数字身份验证工作。从用户的角度,项目逻辑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的数据搜集工作并不依赖于社交关系的生成诞生,主要捕捉的是个体的自主行为痕迹;而另一类则与 BrightID 类似,鼓励用户通过社交获得关注 / 信任值;随后引导用户参与合作方的营销活动,获得如 NFT 勋章 / 标签类的认证。这类项目的可组合性使其有了更强的可组合性,丰富的应用模式使其受到了更多关注。

1)个人行为的捕捉

从应用视角来看,适用度 / 用户体量最广的链上行为认证是金融类的交易行为。对于用户来说,这类项目原生便有着门槛最低、效用最便捷的特点,客观数据来源于捕捉到的链上公开、透明的钱包历史记录,个人身份与个体的金融行为挂钩,如交易、NFT 持仓或其他加密资产这些最简单的信息。

最典型的链上交易工具便是 Metamask、Etherscan 类的产品。Metamask 钱包拥有内置的账户间转账功能,Etherscan 则用于查询、跟踪的链上交易订单状态。两者互不排斥,顺利构建起了流畅的业务流程。钱包地址搜集用户行为,代表了一种「数字身份」。通过该地址完成的交易行为,完成了个人资料的搭建,如项目的官方账户、巨鲸、科学家等。但目前大多的 Web 3 交易行为都无法通过单个钱包地完成。跨链、跨钱包的行为导致了钱包的碎片化属性。尽管链上数据跟踪可完成关系网的查询,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RelaZzz与adidas Originals、老夫子等品牌IP联名:8月16日消息,RelaZzz METAZINE 近期与 adidas Originals、潮流教父葛民辉、深圳本土艺术家陈睿、全球著名华文漫画 IP《老夫子》等合作发行数字藏品,并于 Fanbook 开通 Web3 社区,为数藏持有者提供:Metaverse 、Gaming 、Community 等创新服务。

香港知名潮流媒体《MiLK》的总编辑及出版人朱达伟创立的 RelaZzz 是集 Web3、艺术、潮流三大主要内容的多维生活方式媒介。

RelaZzz 拥有丰富的艺术创意资源,并结合当下热议的 Web3 技术,过线上杂志内容聚合了大批兴趣消费用户,引领用户积极参与进由 RelaZzz 主导的各个艺术、潮流项目,共同探索 Web3 领域新玩法。[2022/8/16 12:29:21]

另一方面,域名、声誉系统,如 ENS、DAS 等,扮演着和钱包类似的角色。ENS 是去中心化的电话簿,它将可读域名转换成为了链上资源和用户身份标签。简单来看,一个.eth 网址可视为一个身份,用户可用它完成一系列链上社交行为,如输入域名转账、在 Opensea 进行交易等。在 Nervos 上的去中心化账户系统 .bit (DAS) 中,.bit 的后缀是全局唯一的域名,用户可使用任何公链地址、电子邮件进行注册。.bit 在 8 月 15 日也公布了 A 轮 1300 万美元的融资情况;并表示,逾 3.8 万个独立地址注册了 11 万以上的 .bit 账户,约 100 个钱包和 DApps 与 .bit 完成了集成。

ZT创新板即将上线DID:据官网公告,ZT创新板即将上线DID,已经开启DID充值,并于5月13日18:00开启DID/USDT交易对。

DID为打造去中心化加密支付银行,打造轻量、开放,自由的金融世界,基于程序化筛选自动高收益并提供市场最新最优收益策略表。

ZT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是一家全球性的数字资产交易服务商,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打造创新型热门数字资产首发地。[2021/5/12 21:54:17]

2)链上社交广场

对个人链上行为的捕捉,满足了链上身份透明共享的需求。钱包地址能在 DApp 间进行账户共享,用户可以在 Uniswap 上进行代币交易,完成金融类的社交;可以在 Mirror 链接 Metamask 注册账户,完成基础的社交账户注册。而用户无法用其进行更高阶、简便的社交服务行为,如聊天、信誉值评分、个人成果展示等。

而链上社交广场类的项目将链上行为量化,成为了个体行为的可视化平台。简单来看,他们的核心逻辑是首先将身份与钱包关联,省却链下身份认证步骤。随后,在引导用户完成特定任务后,颁发如 NFT 类的凭证,为用户完成社交图谱的构建。用户链上的每一个行为,如用户对项目治理提案的投票,在 Hop 完成的跨链转账,在 Mirror 上发布的一篇文章等,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凭证」。「凭证」是对「身份」定义的扩展,对个体行为贴上一系列的标签。

在 Project Galaxy 中。用户关联钱包地址后,将获得「Galaxy ID」作为最初始的身份标识。随后,用户可参与在 Project Galaxy 空间站上的合作方活动,获得凭证奖励「Galaxy Credentials」,如 NFT。此外,用户也可以选择与 Web 2 社交平台 Twitter 的账号进行绑定。对在 Web 2 中有影响力,或过往历史数据的用户来说,这是更为丰富的履历展示界面。

Project Galaxy 目前支持了六条链:以太坊、BNB、Polygon、Arbitrum、Fantom、Avalanche 和 Solana。除了调取合作方和链上其他透明数据外,Project Galaxy 易从 Twitter、Github 等调取链下的公开数据。Project Galaxy 就像一个宇宙空间站,将散落在链上、链下的行为凭证进行了链上可视化展示。对于用户来说,Galaxy ID 将搜集、展示用户在 Web 3 多链「凭证」的 Galaxy Credentials;以更理想的视角来看,用户的凭证是塑造个体形象的工具个体以更饱满的形象出现在链上。Project Galaxy 搜集的用户数据对于项目方来说,更是一次更为成熟的用户画像体系,用于优化其产品相关的营销活动。但「凭证」期望于完整的项目方合作网络,也取决于对项目方项目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虽然 DID 解决了 Web2 中心化的信息差,但目前仍面临着一些的痛点:

DID 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链上链下的统一身份标识。但一方面,链上和链下身份有着天然的隔阂;换言之,链上身份如何投射链下行为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另一方面,公链的割裂使得链上信息获取不具备全局观,在各个链、或者各个应用上构建的「唯一」身份,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仍然是脱节的。另一方面,以太坊在资金、用户体量上都有着龙头的绝对优势,这使得大量的应用都汇集在以太坊上,用户在其他链上的行为难被整合并贴上标签,基于其他链构建的身份聚合应用难以被用户使用。

以聚合管理协议 UniPass 为例。通过密钥管理机制,它是用户进入元宇宙的唯一护照。用户的 Unipass ID 可以连接自己在 Web2 和 Web3 的社交平台,包括多链地址、邮箱、推特。它的愿景是美好的,但选用 Nervos 为底层的 UniPass 仍为出圈,知名度、用户使用度和接纳度都并不是很高。

Web 2 身份被诟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中心化和无隐私安全性。但 Web 3 身份真的能完全解决这个弊端吗?目前来看,似乎是不能的。天平的一面指向了 Web 3 身份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归用户,但另一面,所有数据都是透明、公开、可被追查的。用户一定程度上很难「隐瞒」自己的行为路径,除非选择从互联网中完全消失。而这些行为路径,最终都将被量化成一个个「凭证」,「凭证」成为了量化个体价值的指标,这似乎是对个体意识的另一种剥削。

目前来看,用户的链上身份和账号都可以是钱包,但钱包本身只是一种金融工具,用户的交易行为并不能产生内在价值。但现实世界中,人类的行为大都以获得激励为目的,这种激励可以是金钱奖赏、认同感、或是满足感。但目前项目对 DID 的解决方案,是量化用户行为,给出了「凭证」作为认可。但只有足够的社区共识,「凭证」才能有被认可的价值;否则的话,赋予「凭证」的「身份」只是对用户链上行为的一次展示。项目方可以获得大量的透明用户画像,精准定位自己的客户群。而用户行为的价值激励则取决于「凭证」本身的认可度。举例来说,用户从高共识公链上的高流量项目那里得到的「凭证」比在低共识公链上的低流量项目那里获取的「凭证」有价值得多。换言之,项目方激励用户的目标在于「身份」的高效用价值激励,。在当前多链割裂状态下,一部分的链上行为或许都无法搜集成为「凭证」,「身份」更可能只是钱包标识的另一副面孔。

总结来看,DID 为链上行为场景画下了更广阔的应用和叙事空间。从用户视角来看,它提供了更简便、快速的运用模式,如无需在各个平台周转展示自己的过往历史记录和成就。随着我们链上数据和名声的累积,DID 身份开始具备了权益和价值,它将非金融类行为转换成了「信誉」,将金融类行为量化成「信贷」值。正如我们曾在《DID:对链上信贷业务和 DAO 身份的改善 》文中提到,DID 标记了用户数字金融身份,通过信用评分体系和基础信息改善,改善了链上信贷业务的各个业务流程,满足了 DAO 身份下的金融需求。此外,DID 天然的无国界属性理论上满足了跨国信用价值转移,对链上行为的可视化拓宽了共识度更高的身份认同,如链上招聘、链上薪酬发放等。DID 是去中心化社会前进路上的推动者,也是 Web 3 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它是拓宽「身份」定义和指向的底层框架,DID 价值的决定性指标仍掌握在上层应用方如何用 DID 技术解决人类的根本需求。

DODO研究院

个人专栏

阅读更多

金色早8点

Bress

链捕手

财经法学

PANews

成都链安

Odaily星球日报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智博客

[0:15ms0-7:31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