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AIGC热度不在,要凉了;从业者:抓紧干!没时间闲扯_MOS:DEL

图片来源:由无界AI工具生成

5月10日,在北京康莱德酒店,一场AIGC峰会如期召开。

这仅仅是过去半年海量AIGC大会的冰山一角。对于中国很多AIGC从业者来说,这半年堪称“疯狂”,各类AIGC峰会“纷至沓来“,从线上直播到线下聚会,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几乎把AIGC聊了个”底朝天“。

相比峰会,媒体报道更是”铺天盖地“,AIGC相关的文章连篇累牍。

云知声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李霄寒在峰会演讲的开头就打趣说,这半年来绝对被ChatGPT给轰炸了,从线下聊天到网络世界,全都是关于AIGC。

微信公众平台禁止发布以虚拟币等名义宣传致富内容:金色财经报道,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发布金融类违规营销内容治理规则。规则提到,禁止进行金融类欺诈营销宣传。微信公众帐号发布的内容中,“禁止以其他新型概念进行欺诈,例如以共享经济、物联网、虚拟币等名义来宣传可以致富、内容夸大描述,易导致用户损失的”。[2022/7/13 2:10:36]

我没有机会去北京,但通过巴比特公众号的直播,全程聆听了7场演讲和1场圆桌对话。我发现,相比海量媒体从业者写作的行业观察类文章,这场由这场由亿欧·TE产服主办,十多位从业者分享的峰会还是“精彩”很多,因为这些观点都来自一线从业者的亲身感悟。

我整理了以下两个观察,这两个观察与当下公众的认知有些出入,但可能更接近真相。

AIGC凉了吗?

香港证监会提醒公众注意非认可投资计划,计划包含首次代币发行:8月30日消息,香港证监会今天推出一项新措施,就疑似集体投资计划的安排向公众发出警示。如集体投资计划没有获得证监会认可,便不得在香港向公众发售。向香港公众发售非认可集体投资计划,或在没有取得证监会牌照或注册的情况下推广或分销集体投资计划的权益,或属犯罪。本会呼吁投资者,如打算投资于非认可投资计划,务必格外谨慎。新增的非认可投资计划警示,列出引起证监会关注并在表面上具备集体投资计划某些特点的投资安排。这些安排可涉及海外房地产或非传统资产及投资项目,例如数码代币和首次代币发行。(香港证监会官网)[2021/8/30 22:46:45]

从A股AI龙头股的价格走势可以看出,近些天,大部分概念股正在经历“冲高回调”。

如果你关注AI和AIGC,那么明显可以感觉到,4月份以来,媒体对AI的报道热度降低了。

声音 | 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区块链专家要向公众解释清楚 对区块链正本清源:11月19日晚,《央视财经评论》开展以“?别让区块链变成‘到处’”为主题的讨论。邀请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表示,有很多打着区块链招牌的公司,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搞区块链,但是这个热度不能错过,所以他们都会去蹭。中国上市公司当中,有很多不务正业的公司,就是在蹭热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就是需要真正的专家出来正本清源。区块链,本身如果按照它的这个应用原理,它恰好是防子的:不可篡改。结果这个领域反而成为了子聚集非常多的领域,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的专家没有出来发声。但简单一句话,可以告诉大家说,比如说炒币,现在比特币大家炒得很多。除了比特币,其他很多数字货币基本都不靠谱。但除了发币之外,区块链究竟该用来做什么,不该用来做什么,需要向公众解释清楚。这也应该是真正研究区块链的专家和专业人士,需要承担的责任。[2019/11/20]

从百度指数也可以看出,3月份,AI和AIGC的搜索到达了历史的高峰,随后开始下降。

动态 | 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敦促公众对未经授权的ICO持谨慎态度:据bernama报道, 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SC)敦促公众对未经授权的ICO和数字资产交易所(DAX)持谨慎态度。并表示,任何有关数字资产以及相关的活动,如营销或向他人推销ICO,都需要得到SC的授权。[2019/7/4]

亿欧TE产服咨询与研究总监吴勇的观察非常精彩。他说,国内媒体对大模型的报道好像突然哑火了。现在还持续报道AIGC,持续输出的媒体,大概就是技术类的媒体,内容则围绕算力、算法和数据,形式是深度解读。

实际上,作为媒体,我非常深刻的感受是,不知道还有什么能写,好像所有的议题都写过了,讨论过了。而新的东西、产品又没有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说明AI“盛极而衰”,这一轮炒作要到头了?

吴勇的观点是,国内目前的AIGC发展的阶段处于触发期,而下一个周期叫市场的探索期,目前这个时期,很多的AIGC创业者,包括一大波SaaS厂商和大模型厂商都在憋大招,如此才能在下一个阶段获得各自的竞争优势。

另外,国内国外在AIGC技术发展上还是存在一些“错位”。当海外已经在大模型角度走向成熟,走向应用时,国内一方面要攻克大模型的挑战,另一方面又要赶紧去寻找更好的应用场景。

从这个角度看,AIGC不是凉了,而是进入了更加“务实”的阶段。

亿欧TE产服产品负责人江涛就提到一个细节,他说,百度正在招AI相关人才,但已经开始迁移到产品和运营人员了。

“我们看到,AIGC领域人才的争夺已经从纯粹的技术端、研发端开始迁移到产品和运营端,这预示着下一步马上要到来的是比拼商业。像百度,他们招的产品和运营人员要求围绕他们已有的产品和平台,去吸引外部的合作力量,产品工程师则要围绕平台的使命和客户使命去做相应的产品破解,不再是停留在单纯的说建模型、建大模型,建小模型或者做什么样的技术概念,都开始往下去跑。”

其实,从这场大会的大部分嘉宾的观察看,AIGC正在进入从概念论证到应用探索的新阶段。

公众议论的热度或许是下降了,行业发展的热度依然在,没有凉。

国内大厂进军AIGC是跟风和炒作吗?

Gartner曲线是公众认知度最高的描述技术发展周期的一个专业图表。今天AIGC的发展位于哪个位置?

很多观点都认为,AIGC刚刚经历启动期。但这场峰会上,一位嘉宾的观点更加乐观。

云知声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李霄寒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OCR文字识别技术。在2000年以前,这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各种技术论文持续刷新不同的技术方案。但2000年后热度就没了,没有人发文章了。其实,在2000年前后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人真正提出了一个可用的算法,它使得手写识别的准确率达到了一个可用的水平,进而形成可用的产品,并被部署到千千万万的手机里。科学界退场,工程师介入。

“2016年AlphaGo火了以后,有很多学界的大牛纷纷进入到企业界,现在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这些学界大牛在退出。科学家的退场往往意味着一个技术在产业方面的成熟。我的判断,chatGPT不是科学上的大进展,而是一次集成工程创新。所以我对大模型的判断是我们现在已经爬出谷底,进入一个上升阶段,所以我对大模型在产业方面的应用是非常非常乐观的。”

实际上,ChatGPT并不是凭空出现,在此之前,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大量企业在做大模型,在做AI算法的探索和应用。

有一种说法是,过去这些年有点像在迷雾里摸索,看不到前方的道路,而ChatGPT就像是一道光,一个信号,它告诉所有人,这条路确实可以通到未来。接下来,从业者的选择就很简单了,有钱的砸钱,有力的出力,往上堆资源就可以了。资源越强,越可能拿到通往未来的船票。

过去一段时间,媒体常常揶揄国内大厂做大模型是跟风,是炒作,这种观点在读者里也很有市场。

但是,一线从业者的这个理解或许更能描述大批人马进军大模型赛道的真相。它更积极,更务实。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智博客

[0:15ms0-8:6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