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oinDesk首席内容官MichaelCasey
编译:比推BitpushNewsMaryLiu
我一直反对这样一种阴谋论,即某些美国监管机构采取的反加密立场是为了扼杀这个行业并保护它试图破坏的金融机构。我更愿意将其视为一种错误的但出于善意的保护消费者的努力。
最近发生的事件让我想知道是否有更可怕的事情正在发生。
首先,所有迹象表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可能将彻底禁止公司向美国零售客户提供质押服务,这些产品让投资者有机会分享权益证明区块链提供给验证者的代币奖励。在上周Coinbase首席执行官BrianArmstrong暗示即将出台此类禁令的隔天,Coinbase竞争对手Kraken宣布停止向美国客户提供质押服务,并支付3000万美元的罚款,以了结SEC的诉讼。
美国司法部:建议执法机构在加密和区块链方面开展更多国际合作:6月7日消息,美国司法部针对拜登政府在今年3月份签署的确保数字资产负责任创新的行政命令回应称,建议执法机构在加密和区块链方面开展更多国际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协调,并缩小跨辖区的监管差距。
据此前消息,今年3月份,白宫官网发布简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关于确保数字资产负责任创新的行政命令,概述首个保护消费者、金融稳定、国家安全和应对气候风险的数字资产政府整体战略,以应对风险并利用数字资产及其基础技术的潜在利益。[2022/6/7 4:08:55]
其次,根据CastleIslandVentures普通合伙人NicCarter和区块链协会首席政策官JakeChervinsky的观察,以及币安在美元银行交易方面的动作等其他迹象,监管机构似乎正在向美国银行施压,要求其停止为加密公司提供服务。
这些最新举措将使普通美国公民更难参与该行业,将其限制在大型机构投资者手中,而各种希望颠覆这些寻租中介机构的创新型初创公司将难以获得流动性。很难理解这些行动如何起到保护消费者或促进其他政策目标的作用,政府“特工”仿佛故意试图迫使这个行业落入华尔街资本的手中。
美SEC过去七年加密执法罚款金额达17.7亿美元:金色财经报道,一份新的报告显示,在过去的7年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经发起了75次与加密有关的执法行动。SEC的加密执法行动已导致17.7亿美元的罚款。[2021/5/13 21:55:41]
但事情是这样的:让美国人难以投资和建立加密项目并不会阻止美国以外的用户这样做,这里的强硬行动只会将活动推向海外。尽管美国可能会继续在“机构加密”领域开展业务,但它会错过基层发生的真正创新。
质押禁令?
SEC主席GaryGensler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警告,质押服务可能构成未注册证券,这意味着Coinbase等交易所可能会被禁止上市这些代币。
该论点的中心是权益证明区块链的验证者质押先前存在的代币时以新代币和交易费用的形式赚取的收益,新代币收益的承诺符合最重要的Howey测试的一部分,该测试假设投资工具要成为证券,投资者需要有回报预期。从对Kraken的投诉来看,该交易所作为管理质押代币投资池的中介角色,在SEC看来,这意味着它触及了Howey的另一个先决条件:预期回报“来自他人的努力”。
动态 |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16项措施 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化税务执法方式:国家税务总局印发支持和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措施,其中提到,推动实现智慧办税。鼓励和支持长三角区域税务机关探索运用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优化税务执法方式,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线上线下纳税服务。推进智能办税服务厅建设,实现智能引导、智能填单、智能审核等智能办税服务。[2019/12/4]
好吧,从法律条文的意义上讲,SEC对质押的强烈反对可能有一定的依据。但为什么现在要以如此残酷的方式关闭美国一个运作良好的项目,而不提供公司将其项目纳入符合SEC标准的框架?
SEC专员HesterPeirce在一份声明中解释了她对这一行动的唯一异议,认为核心问题是围绕为加密资产创建可行的监管框架的总体无所作为:
“无论是否同意分析,更基本的问题是SEC注册是否可能。在当前环境下,与加密货币相关的产品无法通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注册渠道。像这里有争议的质押服务这样的产品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包括Kraken质押计划是否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注册,或者每个代币的质押程序是否会单独注册,重要的披露是什么以及会计影响是什么。
声音 | 国家信息中心朱幼平:8.24定性上没有超过9.4 但执法力度更大了: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管理中心副主任朱幼平近日表示:继9.4后,不久前8.24监管风暴再度来袭。从定性角度看,8.24政策没有超出9.4政策,都是对用区块链技术项目发币融资定性为非法集资。但在执法上,8.24力度上加大了,更“较真”了。[2018/9/4]
这里的时机可能与以太坊的发展有关。自第二大区块链成功从工作量证明迁移到权益证明不到六个月,即所谓的“合并”,并且恰逢区块链启动其上海升级之前,这将允许持有人解锁他们质押的以太坊。
就在一个月前,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宣布以太坊是一种商品——即,不是证券——这表明这里可能会发生一些地盘争夺战。确定以太坊的政策待遇是建立区块链监管标准竞赛的关键标志。
更重要的是,更大的目的是什么?证券法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小投资者——特别是那些收入和财富较低的未经认证的投资者,他们被认为比富有的个人和机构更不成熟,更容易受到投资项目创始人的滥用。以太坊的这些散户投资者现在面临风险,因为他们有机会从他们的代币中赚取收益,但是当以太坊是一个零收益的工作量证明链时,应该没有风险?
SEC执法部门联席主管:SEC已在加密货币领域展开“数十项”调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执法部门联席主管Stephanie Avakian:已经在加密货币领域展开“数十项”调查,ICO已经在最近数月面临越来越多的审查。据统计,自2017年9月份以来,SEC已经展开超过六次与加密货币相关的执法行动。[2018/3/16]
无论动机如何,美SEC的举动引发了围绕以太坊验证网络中集中化风险这一棘手问题的问题。合并之后,人们越来越担心一小部分公司运营的质押池正在验证大部分以太坊交易,并可能串通审查交易。如果对冲基金和风险资本家可以自由投资,而小投资者不能,那风险不会增加吗?
分析师DanielKuhn认为,解决方案可能在于Kraken产品的去中心化替代方案,例如Lido和Rocketpool。
但是,鉴于美国监管机构表示相信去中心化协议不在他们的职权范围之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是否也有可能认为这些项目是非法的,并像TornadoCash一样追查他们的创始人和开发人员?
就目前而言,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个人投资者抵押验证者所需的32ETH,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钱可以存起来。而且,老实说,对普通散户来说,自己做这件事太复杂了。最终,美国小投资者可能能够通过受到严格监管的交易所交易基金获得更容易的抵押敞口,但SEC尚未批准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更不用说以太坊ETF了。
另一个结果是散户投资者的优先事项可能会转移回比特币等工作量证明链。但令人费解的是,考虑到SEC也在为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制定指导方针,并且比特币的碳足迹现在比以太坊大得多,后者转向权益证明后消除了这一忧虑。
在所有这一切中,我们似乎仍会感到困惑,因为SEC几乎没有就其加密思想提供全面的指导。
Gensler和他的捍卫者可能会反驳说,他一直警告说,即使不是全部,但大多数代币都是证券。但该行业的抱怨不止于此。就是说,除了偶尔公开邀请“进来和我们谈谈”之外,没有真正努力合作开发一个监管框架来适应这项技术的独特、去中心的特点。更糟糕的是,行业领袖表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实行“通过执法进行监管”,Kraken诉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让从业者感到不安。
这种做法可能是SEC炫耀其官僚影响力的好方法,但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框架来推动事情向前发展并降低此类执法行动的风险,它会助长不确定性和恐惧,与创新和创业精神背道而驰。
新的“卡脖子行动”
与此同时,一种更加隐蔽的执法监管方式正在银行监管中上演。
最近关于美国银行被指示不要为加密提供商提供服务的报道并未来自任何监管机构的官方沟通,类似于“瓶颈行动”,这是奥巴马政府期间的一项秘密行动,旨在限制资金流向边缘但完全合法的服务,如支商店、大麻药房和供应商。
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框架来推动事情向前发展,这些执法行动会助长不确定性和恐惧。
这项未经宣布的新政策可能是导致SignatureBank关闭币安账户国际分支的一个因素,导致币安宣布暂时中止美元转账。
上个月,一家东欧银行驻伦敦的负责人告诉我,总部位于美国的国际银行信息服务机构SWIFT告诉银行,它不允许向“加密”服务提供商进行大笔转账,这似乎是打击行动的风声。
银行家的评论让我开始思考:什么定义了“加密货币”?其中存在另一个问题:银行对如何执行这些指示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我们真的相信他们会停止与世界上最大的托管银行BNYMellon打交道,因为它现在托管比特币吗?微软会因为从事区块链和元宇宙项目而关闭其银行账户吗?
亟需明确立法
这些事件凸显了美国迫切需要围绕加密货币进行监管,特别是以国会新立法的形式。SEC反对质押代币的行动在技术上可能符合Howey测试先例和委员会的指导法规,但那些大萧条时期的法律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了。正如区块链协会的Chervinsky指出的那样,当法律清晰度出现真空时,监管机构往往会默认采用上述那种秘密操作。
与此同时,其他司法管辖区——欧盟和日本等大国,以及百慕大等小国——正在为数字资产、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制定明确的道路规则。这将意味着原本会在美国发生的创新和贸易活动将转移到海外。
显然,考虑到去年备受瞩目的内爆事件,华盛顿特区的监管机构现在面临着对“加密货币”采取行动的压力。但在这种临时的、看似反复无常、适得其反的操作最终会适得其反。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