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12月31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主办的“数字金融:创新、发展与监管”高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成功召开。会议上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清华经管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邹传伟向我们分享了他在数字货币、数字资产与数字金融方面的真知灼见。本文根据讲话内容整理。
我们可以把数字货币分为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两部分。稳定币现在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也存在着很大争议。稳定币将来是以锚定单一货币、有足额法定货币储备的稳定币为主。2020年10月以来,欧盟和金融稳定理事会都提出了稳定币监管建议。2020年12月,美国对稳定币监管也有表态,特别是对于锚定一篮子货币的稳定币可能会有严格限制。
万向区块链邹传伟:区块链兼有信息互联网和价值互联网的功能: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表示,很多研究者把区块链称为价值互联网。这个说法不全对。区块链实际上兼有信息互联网和价值互联网的功能。区块链应用于供应链管理、防伪溯源、精准扶贫、医疗健康、食品安全、公益和社会救助等场景,主要体现区块链作为信息互联网的功能,是用公共账本来记录区块链外商品、药品、食品和资金等的流向,让上下游、不同环节相互校验,穿透信息“孤岛”,让全流程可管理。这类应用在很多场合也被称为“无币区块链”,它们共同的关键特征是:区块链本身不涉及价值流转(指资产产权或风险转移),而是记录区块链外的价值流转。(新浪财经)[2020/7/1]
数字货币里最前沿的问题是央行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又分为批发型和零售型两种类型。批发型主要是新加坡、香港、加拿大在做的尝试,主要是用于中央银行以及商业银行之间,应用场景主要有两种,一是批发支付,特别是证券交易后结算,二是跨境支付。对于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国外从2017年开始经过了好几轮测试,问题研究得比较透彻:一是应用在证券交易场景中时,主要是能否支持券款对付;二是应用过在跨境支付中,主要是能否支持跨境同步交收。除此以外,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涉及的其他问题并不是很复杂。
万向区块链邹传伟:央行数字货币会是人民币国家化的新工具:美东时间6月24日,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贝尔弗中心智库展开了一场由中心主任Aditi Kumar主持的关于数字货币的研讨会。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师学家邹传伟表示,因为数字货币技术存在变革当前的跨国支付系统,而且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央行数字货币会是人民币国家化的新工具。但这之中并没有地缘目标,从技术讲,当前的账户范式的SWIFT和通证范式的DCEP系统并不相同。天秤币并不是美国政府的海外先锋,且会对货币替代和货币主权有深远影响。(巴比特)[2020/6/26]
我们今天讨论比较多的人民银行的数字人民币接近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但又有一些根本差异。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涉及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国际清算银行将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分为三种,包括直接型、间接型和混合型。其中,直接型指央行无需中介,直接面向大众提供零售支付服务;间接型指央行依托中介机构发行数字货币,中介机构处理用户KYC和零售支付,央行处理批发支付;混合型是指央行引入支付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提供商处理零售支付,央行定期记录零售用户持有央行数字货币的情况。
万向区块链邹传伟:第三方支付可在数字货币应用推广中发挥作用:万向区块链、PlatON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表示,数字货币中,人民银行在做好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的基础上,支付路径、支付条件以及之上的商业应用会交给市场来做。尽管从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角度看,数字货币与第三方支付不一样,但第三方支付目前对各种应用场景的渗透以及建立的收单系统,可以在数字货币的应用推广中发挥积极作用。(21世纪经济报道)[2020/4/22]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数字资产,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现场 | 邹传伟:DC/EP属于Token范式 而非账户范式:金色财经现场报道,万向区块链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在“CAN峰会?万物互链”上对DC/EP的设计作出五点推测,其中包括:
1、账户松耦合=Token范式。DC/EP属于Token范式,而非账户范式。
2、DC/EP使用基于UTXO模式的中心化账本。这个中心化账本体现为数字货币发行登记系统,由中央银行维护,是中心化的,不需要运行共识算法,这样就不会受制于区块链的性能瓶颈。
3、DC/EP钱包。用户需要使用DC/EP钱包,钱包的核心是一对公钥和私钥。公钥也是地址,地址里面存放人民币的数字凭证。这个数字凭证基于100%人民币准备金发行。
4、DC/EP交易。用户通过钱包私钥,可以发起地址间转账交易,交易由中央银行直接记录在中心化账本中。
5、DC/EP推行策略:先批发(to B),后零售(to C或用于一般目标);先境内使用,再用于跨境支付。[2019/12/3]
证券资产上链是试图改变目前证券托管、交易和清结算的流程。在经济学逻辑上,证券资产上链与存托凭证机制类似。
目前讨论比较多的问题是,证券和法定货币的上链是不是有助于提高金融交易效率。金融交易后处理方面,付款端不管是传统银行账户体系还是央行数字货币,都有机构从不同角度做过试验。比如,新加坡金管局、香港金管局和加拿大央行都做过证券和法定货币都上链的试验,他们的结论比较偏正面。
基于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的可编程性构造金融资产,是一个尚未有很多研究的问题,但可以从目前DeFi领域的试验获得不少启示。这根本上是构建金融功能模块,再加上央行数字货币或者稳定币,然后封装起来,变成一个可以交易的金融资产。
最后,关于数字金融。前面讲了区块链、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这些是属于Token范式。Token范式本质上是在数字金融领域实现既像现金又超越现金的一些重要特征,比如开放性更好,能提供更好的隐私保护,不一样的身份管理机制,以及可以直接点对点交易等。当然,Token范式本身不产生价值,要通过足额法定货币储备和类似证券存托凭证的方式关联链外价值。
为更好理解Token范式,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账户范式。账户分为金融账户和非金融账户。账户主要分非金融账户和金融账户。非金融账户给金融账户提供场景。非金融账户会记录用户在衣食住行社交中各种数据。数据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联合起来就可以得到风险评估和定价。各种金融活动,包括货币和支付,银行,证券,以及保险,都是依托相应的金融账户进行的,而金融活动中资金的流通和资源的配置,都离不开风险评估和定价。数据产生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数据权利,二是市场竞争。但今天要分析这两个问题,需要理解大型科技公司的影响以及网络效应和平台效应。风险评估和定价,数据权利,以及市场竞争,也相应构成金融科技监管的三个重要维度。金融科技创新不断,给金融科技监管带来很大挑战,为此需要监管科技和监管沙箱。这些内容都概括在下面的图中。
在Token范式下,基于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的数字金融活动,因为身份管理机制、隐私保护和交易记账模式等与账户范式的差异,在风险管理、市场竞争和金融监管等方面,会与目前金融体系会有较大差异。但具体会有哪些差异,我们今天还看不清楚,有很多问题需要观察、研究。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出,基于账户范式的金融活动的体系已很完备,但基于Token范式的数字金融活动则处于发展前期。这说明,数字金融有很大想象空间。
作者简介:
邹传伟,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清华经管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